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歌曲之王的誕生


法蘭茲‧舒伯特生於西元一七九七年的一月三十一號。這一年,德國大文豪歌德正當四十
八歲的壯年,詩人席勒只有三十八歲。而音樂神童莫札特已經去世六年,海頓正著手寫作
偉大的神劇「創世紀」,貝多芬的才華正開始被人注意,正進入作曲的顛峰時期!舒伯特
何其有幸,選擇在這樣一個文藝輝煌的年代裡誕生─他出生在維也納郊外的一個小地方,
是一位小學老師的孩子。

舒伯特在家裡排行第十二,事實上,舒伯特的母親一共生下十四個孩子,在家境貧苦的情
況之下,最後只有五個孩子活下來,除了小舒伯特之外,分別是哥哥依格南茲(Ignaz)、費
迪南(Ferdinand)、卡爾(Carl),以及妹妹泰蕾莎(Therese)。舒伯特一家七口,擠在一間
大概只有三十五平方公尺的房子裡,換算一下,差不多是十坪左右的大小吧。而在這麼狹
窄的空間裡,生和死對他們一家來說,確實只有一線之隔,孩子們從母親的身上割斷臍帶
之後,代表的可能就是馬上進入生命的另一個終點。而從出生開始就不斷面對貧窮、病痛
、哭泣和生離死別,這在小小舒伯特的心裡已經留下了終身的陰影,難怪他在十四歲的時
候,就曾經以席勒的詩,譜寫了一首「喪禮幻想曲」

因為從小不斷看到手足一個一個地死去,舒伯特看待自己的生命,常常抱著一種劫後餘生
的態度,而且也認為,死亡對他來說,只是一件暫時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已。不過,因為
舒伯特是家裡最小的兒子,所以得到母親最多的寵愛,就連一向嚴厲的父親,對他也比對
其他的孩子要溫和許多!但是,家教嚴格的父親,對音樂和教育一樣的重視,所以,除了
舒伯特的爸爸之外,舒伯特的大哥、二哥都會拉小提琴,而且大哥還會彈鋼琴,所以爸爸
和哥哥也把這些都傳授給舒伯特。但是,不久之後,他們就發現,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再教
他們的小法蘭茲了…因為他的學習能力實在太強,父親和哥哥幾乎沒辦法再教他任何東西
了。

經過一番考慮,小舒伯特最後被送到當地合唱團的指揮霍爾策(Michael Holzer)的門下,
接受基本的音樂訓練,並且學習鋼琴和管風琴。不過,霍爾策也許不是一個天才型的老師
,所以,遇上舒伯特對他來說,真是開了眼界,而且在某些程度上,霍爾策甚至還可能有
點兒怕他這個學生,因為舒伯特實在是太優秀了。

舒伯特的才華不脛而走,大街小巷都在說「有個小學老師舒伯特的家裡,出了一個很有音
樂天分的孩子」。而大家爭相傳說的結果,讓小舒伯特終於被網羅到教區教堂的合唱團裡
擔任獨唱,並演奏小提琴。不過,小舒伯特的表現,對校區合唱團來說,似乎是已經高過
標準太多了,所以,舒伯特的父親開始有了野心,他認為,「皇家合唱團」才是真正屬於
舒伯特的地方。

後來,在相當激烈的競爭之下,舒伯特終於打敗了其他的參選者,順利成為「皇室合唱團
」裡的兒童歌手。因此,十一歲的舒伯特必須離開家人和他以前的朋友們並寄宿到學校裡
,穿起筆挺的制服,帶著金質的徽章,進入專門訓練合唱團團員的國立神學學校,開始接
受嚴格的特別教育!

國立神學學校是一個非常重視音樂教育的學校,也就是現在聞名世界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的前身。這所學校是為奧地利貴族子弟的教育而設立的,不過「皇室合唱團」的兒童歌手
,也都被集中到這所學校裡,免費接受小學及國中課程。

入學以後,舒伯特浸淫在學校所提供的音樂環境裡,盡情地在充滿音符的空氣當中呼吸。
但是,剛進學校的舒伯特,卻還沒有資格參加學校的樂團,只負責照顧樂器,把它們調好
音,再幫所有的團員把樂譜整齊地擺在樂譜上。不過,舒伯特會拉小提琴的天分,終於沒
有被埋沒,最後成了學校樂團裡的第一小提琴手!由於他的表現實在太好了,所以後來,
只要是樂團指揮不在的時候,都由舒伯特代理指揮。

不過,從一個小小的助手到樂團的代理指揮,看在其他同學的眼裡,舒伯特卻仍然是個舉
止笨拙,談吐不甚高雅的鄉巴佬,他的鼻樑上老是架著一副近視眼鏡,而且連睡覺的時候
都捨不得摘下來,所以,也成了大家取笑的對象。但是,也有不少同學發現,在近視眼鏡
後面,藏著一對深邃、沈靜的眼睛,而不太靈活的動作,卻是渾身上下充滿了音樂性,尤
其,他那優美的高音歌喉,常常令人陶醉,整體說來,舒伯特的確有相當吸引人的魅力。
所以,他在神學學校裡交到不少朋友,有很多更成了終身的密友,對他在音樂創作上具有
深刻的影響力。

然而,除了音樂之外,國立神學學校也相當重視其他學科的教育,譬如數學、地理、法文
、義大利文等等,都是必修的科目。所以,一年以後,舒伯特開始對學校感到失望,主要
是因為,他對音樂的投入越來越深,無形中對其他的科目就漠不關心了。而最令舒伯特感
到沮喪的是,他每次都在數學考試中吃敗仗,而這多少打擊了他學習的勇氣,於是又投入
更多的時間研究音樂。

但是,即使在音樂方面,學校也無法提供他的需要,所以舒伯特決定開始自我訓練。他夢
想著,如果有一天,樂團的譜架上,擺的是自己的作品,那是多麼光榮的一件事啊!於是
他也開始秘密地嘗試作曲。舒伯特以海頓和莫札特為典範,以他們的音樂風格作為學習的
榜樣。

努力學習

自從學校的教育無法滿足舒伯特的求知慾之後,舒伯特就以前輩音樂家的風格為榜樣,開
始自修作曲。他學習的對象,就是音樂神童莫札特。舒伯特曾經在他的日記裡面,這樣形
容他對莫札特的崇拜:「莫札特的音樂,就像帶有魔力的音符,輕輕地敲進我的心裡。豐
富的內涵,更穿過時空和環境的限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靈魂裡!即使在生命最灰暗的時
期,莫札特的音樂卻仍然呈現了人生清澈、光明和美好的一面,因此激發了人類的信心和
希望。哦!莫札特,不朽的莫札特!你帶給這個世界,無限的的盼望與安慰!」

雖然沒有機緣認識莫札特,但是在心靈上,舒伯特和他是相通的!舒伯特不斷地自修學習
,而學校的老師們也漸漸發現,舒伯特在音樂方面的才華,確實需要更好的老師,才能激
發他的潛力。於是,最後請來了當時最負盛名的宮廷作曲家薩里耶里,親自來教舒伯特作
曲。但是,舒伯特對莫札特的崇敬,卻讓這位原本就對莫札特懷有敵意的薩里耶里,心裡
很不是滋味。

儘管薩里耶里表面上常常潑舒伯特冷水,但是,他暗地裡必須承認,舒伯特是一位不可多
得的學生。而舒伯特雖然很少得到薩里耶里的讚美,但是,在音樂的表現上,卻沒有因此
而退步。相反的,舒伯特在音樂方面獲得壓倒性的好成績,並且得到各方的嘉許。終於,
他曾經有過的夢想實現了,就在學校校長的生日慶祝會上,樂團演奏的就是他所寫的第一
號交響曲。

由學校的樂團,在校長的生日會上演奏自己的作品,那是一件多麼得意的事啊!對舒伯特
來說,這是一個夢想的實現,但是,對於舒伯特爸爸來說,兒子在音樂方面的成就愈高,
卻不見得值得高興。舒伯特的爸爸希望兒子在學校好好學習,以便將來和自己一樣成為一
位教師,因為,在他的觀念裡,只有「當老師」才是一項崇高、正經的職業。既然哥哥們
都要當老師,舒伯特理所當然不能有其他的打算。所以,當爸爸知道,舒伯特花了大部分
的時間在音樂上,而且想法完全跟自己背道而馳的時候,他氣得不准舒伯特回家。就算到
了假日,其他同學都回到自己父母親的身邊,舒伯特卻必須留在學校的宿舍裡。

在爸爸禁止舒伯特回家這段期間,除了哥哥偶爾來探望他之外,只有媽媽會常常帶一些好
吃的東西給他,並且告訴他一些家裡發生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發現,母親不能再來的時
候,才從哥哥的口裡知道,母親去世的噩耗。

十五歲的舒伯特不但失去了親愛的母親,而且也面臨了另外一個問題。他進入了變聲期,
不能再擔任兒童歌手了,不過學校還是允許他繼續留下來完成學業。但是,舒伯特對學校
嚴格的管教方式,已經感到厭煩,而且音樂方面也不能給他合適的引導。他熱愛音樂,也
更渴望自由,於是就退學回到家裡,而就在當時,父親又娶了第二個妻子。

西元1813年的十月底,舒伯特離開他待了五年的神學學校,當時他十七歲。對於住校這段
期間的生活,他曾經寫信這樣告訴他的哥哥費迪南(Ferdinad):「親愛的二哥:關於我過
去的日子,我想了很久,整個來說,確實沒什麼好抱怨的了,但是,在某些方面來看,也
有值得改善的地方!你知道嗎,有些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吃一整條麵包,甚至一次吃兩個蘋
果,但是,卻有更多的人只能得到一盤清淡如水的湯當晚餐,而且必須再等八個小時之後
,才有下一頓飯可以吃。這種渴望一直纏繞著我,使我不得不作一個改變。爸爸給我的那
幾個銅板,我早就花光了!未來我該怎麼辦呢?如果你也願意每個月支助我一點錢,我向
你保證,你一定可以聽得到我內心的歡呼聲!我絕對相信馬太福音裡面的話,「有兩件外
套的人,讓他分一件給窮人」。而且,我相信你一定聽得見一個聲音不斷地提醒你,請你
記得一個可憐的人,他就是你那可愛、充滿盼望,卻飽受貧窮打擊的,我再重複一次,『
飽受貧窮打擊的弟弟』」

聽過這一位飢餓的男孩內心的吶喊之後,我們就一點兒也不驚奇,為什麼舒伯特想要快一
點離開神學學校了!追求喜樂和自由的慾望不斷的增強著!然而,事實上,等待著他的未
來,卻不見得比過去更好!


無奈的教學生活與初戀


西元1813年十月底,舒伯特離開了神學學校,而就在舒伯特退學回家前不久,爸爸娶了第
二個老婆,所以舒伯特再回到家裡,事實上並不太受到歡迎。

為了逃避當兵的義務,舒伯特繼續被轉送到聖‧安娜學校就讀,並且為將來成為一位老師
作準備。爸爸對於舒伯特專心投入音樂的用心,非常不以為然。而這樣的態度,似乎也是
很多父親們常犯的錯誤,他們寧可相信自認為最有「智慧」的決定,而不願意去接受一個
擺在眼前的事實。舒伯特完成教師訓練後,回到父親的身邊擔任小學老師,不僅舒伯特自
己痛苦,他的學生也必需忍受他暴躁的脾氣。

事實上,不管爸爸如何反對,舒伯特對音樂的熱愛卻仍然不減。他白天思考音樂,晚上夢
見音樂,但往往又被枯燥的教學生活,拖回現實世界。所以我們現在更明白,如果不是舒
伯特當時的堅持,我們也聽不到情緒這麼豐富的音樂。

雖然爸爸忽視他的音樂,舒伯特卻在家以外的地方得到肯定,而且,只要是一點小小的回
應,也就足夠支撐他繼續走音樂路的勇氣了!舉例來說,他的宗教音樂,就常常在當地的
教堂裡演出,那是舒伯特最快樂的時候了,而如果爸爸也能瞭解舒伯特的能力和心志,那
就更值得歡呼了!

當時,爸爸也因為舒伯特的成就,而送他一部小鋼琴,對舒伯特來說,爸爸的心意,就已
經勝過有形的禮物了!在音樂上,舒伯特終於等到父親的肯定,然而,已經十七歲的他,
內心深處也因為隨著進入青春期,而期待一份感情的滋潤。

初戀

怎麼樣的感覺是戀愛呢?也許,就像舒伯特當時的情況一樣,當兩人的眼光交會在一起的
時候,其中一個含蓄、羞怯,而另外一個人的臉,卻已經紅到耳根,那種熱熱的感覺,就
是戀愛了!十七歲的舒伯特愛上了天真、浪漫的小女孩泰蕾莎(Therese Grob)。泰蕾莎
當時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小姑娘,薄薄的小嘴,帶有一點淘氣的味道。泰蕾莎的母親是一個
寡婦,經營一家布廠,並且獨力扶養泰蕾莎和他的弟弟海恩利希(Heinrich),姊弟兩個都
會演奏樂器。舒伯特常常拜訪泰蕾莎,一方面是因為泰蕾莎對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因
為他們三個人會在一起演奏音樂,而音樂為舒伯特帶來很多的樂趣。在索然無味的生活裡
面,泰蕾莎成了舒伯特創作的動力,他想像泰蕾莎可愛的身影,不知不覺,眼前浮現了五
線譜,然後一個音符接著一個在上面跳動,隨即,腦海裡出現了的旋律,那是「紡紗車旁
的葛麗卿」…

這是舒伯特所寫的一首傑作,「紡紗車旁的葛麗卿」。它描寫歌德的巨作「浮士德」裡面
,初戀少女葛麗卿在紡紗車旁哀訴的詩篇。葛麗卿的心因為愛而不得安寧,而我們卻已經
分不清,舒伯特在音樂裡頭,敘述的是歌德筆下的葛麗卿,或是泰麗莎的心情。也許,舒
伯特說的就是自己心底的話。自從認識泰蕾莎之後,舒伯特在1814到1816年間,一邊和逆
境抗爭,一邊藉著熾熱愛情繼續作曲,他以驚人的速度,寫下了不少了不起的作品,旋律
裡盡是無限的柔情。我們在他的第一號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或第二號交響曲中都可以
聽到因愛情而生的動人旋律。

雖然害羞的舒伯特從來沒有當面對泰蕾莎說出愛意,但是,在音樂裡卻清楚、勇敢地表達
了他初戀的熱情,而這份純純的愛伴隨著舒伯特到天涯海角,直到有一天,他從朋友的口
裡,知道了令他肝腸寸斷的消息…

舒伯特的初戀失敗了,在現實生活中,麵包真的敵不過愛情嗎?心目中的可人兒,最後嫁
給別人,對舒伯特而言,這樣的結局,比起泰蕾莎香消玉殞還更難承受!曾幾何時,舒伯
特還用音樂歌頌愛情,然而現在,音樂卻也成了他懷念過去種種美好的媒介。就像他曾經
說的,假如他歌頌愛,愛也可能是「悲傷」,那麼,當他興高采烈讚美初戀的時候,是否
同時也融化了「第一次失戀」的眼淚和苦悶呢?

對他來說,過去那一段感情,現在只能回憶。然而,再深的痛苦都可以在音樂裡面得到淨
化,治療失戀的方法,和唯一的自救之路,就是不斷地作曲。承受打擊的舒伯特,仍然寫
下了無數安慰人心的樂曲,但是,這些帶給人快樂的曲調背後,卻隱藏了他最深的創痛,
和永不止息的愛。


不受賞識的英才


西元1815年,舒伯特十八歲,在創作上,這一年可以說是非常豐收的一年,單單歌曲就有
一百四十五首。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野玫瑰」,也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

這首輕巧、可愛的「野玫瑰」,它的氣氛雖然明朗,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察覺,其中多少
含有人生悲劇的意義。「野玫瑰」的歌詞原是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詩。事實上,舒伯特對於
他喜歡的詩作,只要讀過兩三遍之後,腦海裡立刻會出現旋律。有一天,舒伯特在偶然的
情況下發現歌德一首名為「魔王」的詩,詩的內容描寫一個父親帶著兒子,在深夜中騎著
馬穿過森林的情景。他的兒子發著高燒,幻覺中兒子聽到魔王不斷地誘騙他前往死亡之國
。雖然爸爸抱緊兒子,不斷地安慰他,但是一切都徒勞無功。兒子最後死在爸爸的懷裡,
還是被魔王帶走了!

舒伯特手裡拿著這首詩,在房間裡走來走去,大聲讀了幾遍之後,他走到書桌前,一口氣
把曲子寫下來,前後不到一個小時。其中父親、兒子以及魔王三個角色的差別,我們還是
可以從變化多端的音樂中分辨出來,而且人物的性格也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描繪得相當逼
真動人!

舒伯特曾將「魔王」呈獻給原作者歌德,並且附上了一封措辭非常恭敬的信,但是,這位
當時的詩壇泰斗,竟然連一句謝謝的話都沒有回。歌德不理不睬的態度,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現在也不知道,不過幾年之後,歌德聽了這首「魔王」,卻深受感動,終於才明白
舒伯特的好意和才華。只可惜,舒伯特已經去世好幾年了,即使歌德不斷公開讚美舒伯特
,也是於事無補了。

像歌德這樣的大師,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如果他當時有伯樂的慧眼,也許舒伯特這一生就
會全盤改觀了。當時的舒伯特,雖然因為作品發表而有一點兒名氣,但事實上,他只是一
個不得志的小學老師,而誰願意去理會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人呢?幸運的是,在這種時候
,總是會出現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舒伯特也在當時認識了一位詩人麥耶赫佛(Johann
Mayrhofer)。麥耶赫佛寫詩,舒伯特為它們加上旋律,詩與音樂合而為一,就像他們的心
靈一樣契合。而他們彼此的見面禮就是麥耶赫佛的一首詩「在河邊」。

麥耶赫佛大舒伯特大概十歲,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詩人,舒伯特天生憂鬱的氣質和他一拍即
合,幾年以後,舒伯特搬去和麥耶赫佛同住,兩個人似乎互相依賴彼此的才氣而活。舒伯
特曾經說:「如果每一個男人都需要一個女人才能讓他變得完全,那麼,一個音樂家更需
要一位詩人,才能夠讓他的才華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說,詩是音樂的語言,音樂是化成
音符的詩,而痛苦、忍耐和悲傷又是讓音樂和詩變得更有血有肉,更具有深度的元素。」

西元1816年,舒伯特十九歲。這一年可以說是他第二個創作的顛峰,各種曲式都有作品發
表。而在交響曲的創作上,舒伯特又把莫札特的風格學得更像,尤其是第五號交響曲裡的
第三樂章,不免令人想起莫札特的g小調交響曲(KV.550),而且舒伯特不用小喇叭和定音鼓
的手法,也和莫札特同出一轍。

舒伯特也許只想效法莫札特的風格,把他當作榜樣,但是這樣的心志,卻無形中給他帶來
阻力。十九歲這一年,舒伯特好不容易知道有一所學校徵求音樂老師的消息,所以帶著薩
里耶里的推薦信,滿懷希望地去應徵這個職務,但結果卻令人相當迷惑。薩里耶里最後並
沒有選擇舒伯特,所以舒伯特沒有通過甄選,而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舒伯特太年輕,沒有
經驗。

往好的方面想,薩里耶里也許比舒伯特還要了解自己,他認為,舒伯特比較適合當藝術家
,而沒有耐心去忍受當老師那種被限制,又呆板的生活方式,所以把他的票投給另外一個
候選人。但是,我們誰又知道,薩里耶里心裡頭真正的想法呢?也許薩里耶里已經忘記了
,當舒伯特發表他的第一號F大調彌撒的時候,他曾當著演出盛況對舒伯特說,你是我的學
生,我以你為榮!

因為應徵音樂老師沒有成功,舒伯特只好乖乖地回到爸爸的學校擔任老師。這一年十月,
舒伯特根據史密特(Georg Philipp Schmidt)的詩,譜寫了歌曲「流浪的人」(Der
Wanderer)。除了「魔王」之外,這部作品成了另外一首眾所皆知的歌曲。若不是舒伯特的
緣故,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史密特的這首詩,而且,舒伯特也根本不認識這位醫生兼業餘詩
人,他只是單純地以為這首詩為他的處境和心境代言,尤其當它說:「你不在的地方,正
是幸福的所在。」

如果我們綜觀舒伯特的作品,可以得到一個清楚的結論,那就是,流浪、旅行、和死亡幾
乎是舒伯特作品的中心思想。雖然,這也是那個時代作曲的趨勢,但對舒伯特來說,他不
是在追求流行,而是在描寫活生生的自己,史密特的「流浪的人」只不過是為舒伯特一連
串的「流浪」主題打開序幕罷了。然而,流浪的人為什麼流浪?他們又往何處去呢?


走出陰暗的內心世界


十九歲那一年,舒伯特努力地為自己爭取一個音樂老師的職位,可是,終於也因為薩里耶
里的打壓而告失敗,最後只好又回到爸爸的學校,繼續當一個不快樂的小學老師。而就在
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一些人,他們就像救星一樣,帶領舒伯特走出父親的陰影,離開無
趣、沈悶的日子…

是誰像曙光一樣,投射到舒伯特陰暗的世界呢?他就是來自瑞典的法蘭茲‧蕭伯。蕭伯和
舒伯特的年紀相當,但是家境非常好,從來不需要為前途和出路擔心。蕭伯十五歲的時候
,聽到舒伯特的歌曲,深深地受到感動,一心一意想要認識舒伯特,於是千里迢迢到維也
納大學讀書,以便有機會接近他心目中的偶像。有一天,他終於站在舒伯特家門口,大方
地介紹自己的來意,希望說服舒伯特搬來和他同住。

蕭伯的大方和慷慨馬上吸引了舒伯特,而且說到做到,同時說服了自己的母親和舒伯特的
爸爸,讓舒伯特終於順利地搬去和他同住。

舒伯特和蕭伯一起住,理論上也分擔一點兒房租,但是,舒伯特的薪水少的可憐,所以,
事實上是由蕭伯支付大部分的生活費。但是,針對這一點蕭伯卻從來沒有怨言,他了解舒
伯特懷才不遇的感受,心甘情願地為他付出。甚至想藉著他的人脈和影響力,積極地把舒
伯特介紹給更多的人。

終於,在蕭伯的撮合之下,舒伯特的生命中出現了一位很重要的人,他就是維也納歌劇院
的名歌手佛格。

但是,佛格和舒伯特的第一次接觸,並沒有明顯的稱讚。不過,佛格後來常常到舒伯特住
的地方,和他一起討論作品,顯然佛格漸漸發現,那個說話會有點兒口吃的舒伯特,竟然
是個天才!不過,這種事情一點都不奇怪,我們身邊,不也一直重演這樣的故事嗎?

西元1818年,二十一歲的舒伯特做了一件讓大家都跌破眼鏡的事,那就是他打算去當家庭
教師。很多人說,舒伯特可能是受不了三餐不繼的生活,所以才學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
一樣,當起家庭教師。舒伯特被介紹到一個匈牙利貴族艾斯德哈基(Esterhazy)家裡,擔任
兩個貴族小姐的音樂老師。這個家族的人都非常喜歡音樂,尤其喜愛舒伯特的曲子,因此
,舒伯特雖然離鄉背井,犧牲了原有的自由,但卻從艾斯德哈基家族對他的賞識,以及可
以每天和音樂為伍得到補償。

居留在艾斯德哈基家族的這段期間,舒伯特像神仙一般,用愉快的心情作曲,痛苦完全解
脫了,是一段幸福的時光。他漸漸對當時才十一歲的伯爵小姐卡洛琳產生好感,但是因為
年齡相差太多,卡洛琳一點也不瞭解舒伯特對他的愛慕。六年以後,卡洛琳漸漸長大,終
於瞭解舒伯特的心意。但兩個人懸殊的社會地位,根本不是適合的一對。

除了初戀的泰蕾莎之外,卡洛琳是唯一讓舒伯特動心的女孩,而對第二次失敗的感情,舒
伯特卻有一種受騙的感覺。一直到十年之後,已經三十一歲的舒伯特才真正接受不可能和
卡洛琳相守一生的事實。他終於順了卡洛琳的意,寫了一首鋼琴幻想曲獻給她。樂曲裡充
滿了複雜的情緒,在愛情的讚美聲中,卻也夾帶著失望和憤怒。

舒伯特對卡洛琳的愛,直到他安息的那一刻都沒有改變。但他的痛苦,恐怕沒有人能真正
知道。


撥雲見日


西元1819年,舒伯特回到了維也納,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朋友佛格,帶他見識了另外一個
世界,而且,維也納樂壇也開始重視他的作品,舒伯特灰暗的生活,終於露出一線曙光,
暫時走出悲情。

二十二歲的舒伯特終於有機會走出維也納,體會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在此之前,不習慣旅
行的舒伯特,他的世界僅限於維也納附近的地方,以及到匈牙利艾斯特哈基貴族家來回的
路,然而,現在卻有了極大的改變。佛格帶著舒伯特一起到奧地利北部的一個小城渡假,
而那裡的景物,深深吸引了舒伯特,讓他第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

在那兒,舒伯特感覺到一個新生命的開始,而他藝術家的靈魂,也在這時不斷接受自然之
美的澆灌。樂思和創作的靈感源源不絕地湧現,使他寫下了最清新、自然的曲調─這部作
品就是他著名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鱒魚」。

舒伯特的這部鋼琴五重奏最有名的曲調,就是它的第四樂章變奏曲,因為主題選自歌曲「
鱒魚」的旋律,所以這部作品也叫做「鱒魚五重奏」。這段音樂聽起來令人幾乎可以感覺
到溪水的沁涼,進而想像鱒魚在清澈的水中悠游自在的模樣,而當時的舒伯特確實也有如
魚得水般的自在。佛格帶著舒伯特一起旅行,目的是拜訪朋友,並且順便開音樂會,但是
沒想到,不論到哪裡,大家都知道舒伯特的歌曲,不但對這位從維也納來的作曲家表示歡
迎,熱情地接待他,而且還以能夠認識這位作曲家為榮。佛格的朋友們有一些長得亭亭玉
立,會彈琴又會唱歌的女兒,而這些年輕的小姐們,對舒伯特的崇拜,就好像他們遇見心
目中的英雄一樣,竭盡全力地想要討好他。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舒伯特有多高興了!

舒伯特的喜悅完全溢於言表,他從來沒有這麼受歡迎過,特別是在女人面前,而現在,二
十二歲的他,終於知道自己對異性也有吸引力,不過,多半是因為他的才華,而不是因為
他的外表。在經歷幾次失敗的愛情之後,舒伯特對真愛有更深的體會。事實上他認為,人
一生渴望得到真愛,但是只有少數的人才懂得什麼是愛,愛的意義,對平凡人來說,永遠
都是一個謎。

跟著佛格一起旅行的舒伯特,因著別人給他的回應,也打開自己的心房。而佛格還帶他到
林茲和薩爾茲堡,見識不一樣的景物。雖然我們找不到直接的資料,證明舒伯特曾經拜訪
過莫札特的出生地,但是我們可以很合理地推論,舒伯特一定不會放棄機會去看看他心目
中的榜樣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而這些經驗,對一向只把維也納當作整個世界的舒伯特來說
,確實是太重要了!

結束旅行之後,舒伯特回到了維也納,一時之間,所有的人都對他另眼相看,原因是因為
一首歌曲「牧羊人的哀歌」。這首歌曲將舒伯特的音樂事業帶到了另外一個境界。

「牧羊人的哀歌」是歌德所寫的詩,由舒伯特譜曲。佛格曾經在看過這首歌曲之後,說了
一個不怎麼肯定的評語,但是,事隔不久,這首歌曲由另外一位聲樂家演唱之後,卻得到
聽眾們不停的掌聲,也因此大家開始把焦點轉移到被忽視的舒伯特身上。舒伯特回到維也
納之後,赫然發現他先前所寫的歌劇「孿生兄弟」竟然在1820年的六月十四號在歌劇院裡
演出,而這可以說是舒伯特的歌劇第一次正式的公開演出。「孿生兄弟」推出後,並沒有
得到太多的好評,但是維也納歌劇院卻仍然委託舒伯特在兩個禮拜內完成另外一部歌劇「
神秘的豎琴」,不過,評價仍然不高。舒伯特認為,除了劇本不說,音樂中卻有可取的部
分,仍可以算是他成功的作品之一。

從西元1821年起,舒伯特被當時的音樂界捧為天才,在維也納造成轟動─這種情況恐怕舒
伯特原先也不曾料想到吧!


舒伯特之友與大師貝多芬的影響


過了將近二十年灰暗生活的舒伯特,終於憑著他的才華在樂壇受到重視。舒伯特跟著佛格
一起旅行,大自然的美麗不但感動了他,也打開了他的眼界。而更可喜的是,當舒伯特結
束旅行回到維也納的時候,他的音樂開始受到重視,一時之間,舒伯特被捧為維也納樂壇
的才子。他不斷地接到恭維的信件,其中還不乏社會地位崇高、具有影響力的人士。但是
,這些遲來的肯定,都只能說是錦上添花而已,因為,真正在舒伯特生命中造成影響的人
,不是這些有頭有臉的大人物,而是一群不論貧賤,都守在舒伯特身邊的朋友。他們就是
所謂的「舒伯特之友」。

在舒伯特身邊,始終有一群朋友,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但卻志同道合,而且多半是
因為舒伯特的緣故而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固定的團體,我們就暫且稱他們是「舒伯特黨」
吧!「舒伯特黨」的朋友,很多是律師、詩人、畫家、藝術家或者音樂家,他們都是中產
階級的一些知識份子,很少和貴族打交道,不過,他們卻自得其樂,享受文人藝術家相處
時的快樂。舒伯特離開教書的生活之後,常和這些人在一起,而他的音樂多半也是為這些
好朋友寫的。其中有很多的作品,他都會在這些朋友面前演奏。

「舒伯特黨」的存在,就像每一個表演者都需要聽眾的回應一樣,舒伯特也需要朋友們的
聆聽和批評,特別是在舒伯特還不被樂壇重視的那段時間,「舒伯特黨」的朋友們就成了
舒伯特唯一的聽眾。而他們的身份還不只是欣賞的聽眾,有些還是舒伯特金錢上的贊助者
。所以說,「舒伯特黨」對舒伯特一生的重要性,是有形的物質,也是無形的精神支柱。

舒伯特一生中所親近的人,都是這種深受藝術薰陶的知識份子,他們雖然有的已經在維也
納小有名氣,但是在「舒伯特黨」裡,舒伯特才是所有的重心和焦點,真正凝聚的力量是
舒伯特的音樂。但是,對舒伯特而言,他對「舒伯特黨」的朋友,卻有深淺不一的情感,
其中,他最喜歡的是大他一歲的蕭伯。

以性格來說,蕭伯和舒伯特可以說完全相反,蕭伯開朗外向,樂觀進取,尤其蕭伯的幽默
感和活力最吸引舒伯特。蕭伯不在身邊的時候,往往也是舒伯特心情最沮喪的時候。

雖然舒伯特和蕭伯特感情最親近,但是蕭伯的生活方式,卻讓其他的朋友頗不以為然。蕭
伯來自富裕的家庭,沒有經濟上的顧慮,所以雖然學的是法律,卻也喜歡舞文弄墨,後來
更跑去當演員。朋友們說,蕭伯看起來成天沒事做,但是卻很忙,對生活相當放縱,而這
種態度間接影響舒伯特,讓舒伯特也縱情地放任自己在完全的享樂主義之中。然而,如果
沒有蕭伯,舒伯特絕對沒有機會認識佛格,而且,若不是佛格,舒伯特的歌曲,恐怕就更
少人知道了!而蕭伯更在舒伯特兩次歌劇作品遭到失敗的情況下,提供劇本,和舒伯特一
起完成歌劇「阿方索與艾斯翠拉」(Alfonso und Estrela),「阿方索」是舒伯特唯一的大
型歌劇作品。描寫一對戀人在很複雜的情況下一見鍾情,終於可以長相廝首的故事,只可
惜,這齣歌劇一直到現在,仍然很少演出。不論其他的朋友如何看待蕭伯和舒伯特這段友
誼,他們都真心的對待彼此。舒伯特去世的時候,蕭伯曾經寫下這段話:

「親愛的朋友,願你天使般的靈魂,永遠安息吧!
為了得到玫瑰,你忍受被刺傷的痛苦,
但是現在,你已經完全解脫了。
所有的枷鎖都將落下!

你的愛、你的力量,以及你崇高的智慧,
都是我們最大的資產,
我們將永遠地把它保留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而你的音樂,向我們啟示了甜美的天籟之音,
我們知道,
只要我們跟隨這些聲音前進,
我們就會再和你重逢!」

蕭伯與舒伯特之間的友情,我們可以從上面這段話得到瞭解。但是,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情
是,蕭伯在舒伯特死後,竟然拒絕承認他和舒伯特生前所有的私人關係,而這也讓其他「
舒伯特黨」的朋友們覺得氣憤,認為蕭伯是個忘恩負義的人。所有的人都把舒伯特的頹廢
歸咎於蕭伯,但是,姑且先不論蕭伯的品格如何,他把舒伯特帶上感染梅毒的不歸路,卻
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舒伯特死後,「舒伯特黨」的成員漸漸和蕭伯疏遠,主要原因是因為
他們認為蕭伯是一個道德邪惡腐敗的人。

而話說回來,舒伯特的天性和生活方式,讓他不見得會配合對他有利的安排。舉例來說,
全心為舒伯特接洽音樂會的宋萊特勒(Sonnleithner)就常必須忍受舒伯特拒人於千里之外
的態度。

舒伯特對他不喜歡的人,一向不理不睬,但是,舒伯特雖然不太喜歡和宋萊特勒打交道,
宋萊特勒卻為舒伯特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宋萊特勒曾經把舒伯特的歌曲送到出版社
,但是,在這些商人的眼裡,他們只看到一個默默無名的人的作品,所以不願意出版。最
後,宋萊特勒和幾個朋友自己出錢,印製一本「舒伯特小集」,成為一時暢銷的商品,並
且引起出版社的注意,願意出錢購買舒伯特的作品。但是,不只是當時的出版社沒有及時
發現他們的財路,大部分的人也一直到舒伯特去世好一段時間以後,才體會舒伯特的偉大


然而,「舒伯特黨」卻是從一開始就知道,舒伯特是一顆未經琢磨的寶石。而我們今天能
聽到這麼多舒伯特的作品,特別要感謝當時收集舒伯特手稿的朋友們,他們小小的動作,
對整個音樂史來說,是不是可以說是「小兵立大功」呢?

「舒伯特黨」成形於西元1821年,當時的舒伯特,名氣也逐漸在維也納響亮起來,除了貝
多芬之外,他成了音樂界最常談論的對象。而就在1822年左右,舒伯特終於有機會見到貝
多芬。貝多芬的學生,辛德勒(Schindler)曾經回憶貝多芬和舒伯特第一次見面的經過:

「那一天,一個出版商帶著舒伯特來見大師。這個年輕的作曲家寫了一部作品獻給大師,
嗯--是一首根據法國歌曲而寫的變奏曲。舒伯特有一點緊張,在旁邊的出版商像是他的發
言人一樣,不斷地向大師解釋舒伯特的想法。而為了取悅大師,舒伯特最後自己彈了這一
首曲子。

這首曲子還沒彈完,大師笑笑地說,要舒伯特回答幾個問題,而且叫舒伯特把答案寫在紙
上。舒伯特突然變得綁手綁腳,動作非常僵硬。大師接過他的答案紙後,發現有一個錯誤
,就糾正他,然後又加一句:還好,不是什麼該死的錯誤。本來大師是為了安慰舒伯特才
這麼說的,但是,一直到出房門之前,舒伯特卻都不能平靜下來,而且不斷地責怪自己。
這就是舒伯特和大師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見面,因為,從此以後,舒伯特再也沒有勇
氣見大師的面了!」

以我們對舒伯特的瞭解,他羞怯的性格,很有可能對貝多芬的一句戲言而耿耿於懷。然而
,貝多芬當時的光芒,就像中午的太陽一樣地強烈,即使舒伯特是一顆發亮的星星,但是
,在太陽旁邊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很可惜,舒伯特沒有把握後來的機會,繼續向貝多芬
請益,但是,貝多芬是不是因為舒伯特一時不得體的表現,就否定他的能力呢?事實上,
貝多芬在生前,曾經提到這個膽小的後輩,希望有機會聽到他更多的作品。貝多芬的學生
辛德勒回憶說:

「我曾經把舒伯特的作品拿給大師看,主要是想聽聽大師的意見,因為大部分的人對舒伯
特的能力還滿懷疑的。當時大師大概只知道三、四首舒伯特的歌曲,後來我告訴他,舒伯
特寫了將近五百多首歌曲,大師嚇了一跳!後來,他翻一翻舒伯特的作品,心有所感地說
,「這麼美的詩作,要是他的話,也會像舒伯特一樣,把他們譜成歌曲。」然後又說,「
在舒伯特身上,住著上帝的生命」,如果有機會的話,他想再聽聽舒伯特的鋼琴作品。」

雖然貝多芬曾經希望再進一步認識舒伯特,但是,他驚豔到舒伯特的才華時,已經太晚,
所以直到去世之前,都沒有完成這個心願。但是,貝多芬對舒伯特來說,卻是永遠的大師
和唯一的英雄,即使只有一次短暫的見面,印象和影響卻是深遠的。貝多芬去世的時候,
舒伯特是三十八個持著火炬,跟著棺木前進的人之一。

貝多芬和舒伯特曇花一現式的相會,幾乎是在沈默中結束,而這件旁人看來非常微小的事
,卻在舒伯特的心裡產生奇妙的情感。貝多芬已經完全佔據了舒伯特的心,讓他有一心一
意跟隨的決心。英雄間的惺惺相惜,不需要互相吹捧,也沒有身份高低的分別。唯一不同
的是,貝多芬已經是公認的大師,但是,舒伯特的偉大卻還沒有被發現。舒伯特也寫過許
多傑出的交響曲,甚至和貝多芬的相比也毫不遜色,只可惜,這部交響曲並未完成。

舒伯特只寫了兩個樂章之後就將他擱置在一旁,沒有把它完成。但是,這部作品仍然是一
首流傳青史的曠世巨作,絲毫不因為它「未完成」而貶低它的成就。有人更說,舒伯特確
實完整地寫完這部作品,可能是其他的樂章,暫時還沒有被發現而已,因為,這部作品珍
貴的原稿,也一直到1865年才被人在很多文件當中尋獲,距離舒伯特寫這首曲子的時間,
已經隔了43年了,所以,不排除哪一天,音樂學家們可能找到其他樂章的可能性。對於
這一點,我們也衷心期盼著,因為這將會是音樂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而對舒伯特來
說,他生命中的轉捩點,也發生在這部「未完成交響曲」之後。西元1822年,舒伯特二十
五歲,被告知感染了梅毒。如果說,肉體的苦難幫助提昇人的心靈,那麼,舒伯特的病,
也改變了他作品的內涵……


美麗的磨坊少女


西元1822年,舒伯特遭遇到他生命裡的轉捩點,而所有的改變,就從他被宣判感染梅毒開
始。

西元1822年底,舒伯特得知他已經感染梅毒,原來不太在意的他,越來越感覺到病情的嚴
重性,因此無形中增強他全心創作的決心。染病初期,他寫了一首非常傑出的鋼琴獨奏曲
「流浪者幻想曲」,音樂中充滿詩意和反省的內涵,但也隱藏一股強烈、而且帶有攻擊性
的情感。

這是一個以過份的自信來掩飾自己深刻失望的男人所寫的音樂。音樂裡面所流露的憤怒和
不妥協,潛藏著一種不祥的預兆。因為,就在樂曲完成前,梅毒早期的症狀已經漸漸在舒
伯特身上出現。

當舒伯特知道自己得病之後,他馬上搬離了蕭伯的房子,回家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病
情仍然繼續惡化。肉體上的痛苦曾經讓舒伯特想要了結自己的生命。1823年,舒伯特寫了
一首詩叫做「我的祈禱」,敘述自己絕望的心情。而同期所做的歌曲「你就是安息」(Du
bist die Ruh),更是藉著音樂,動人悱惻地傾訴了自己悲劇的命運。

舒伯特的歌曲「你就是安息」是一首令人動容的不朽之作。雖然舒伯特渴望的是安息,但
是在「紡紗車旁的葛麗卿」當中所說的,「我的心不再平靜,我的心沈重不已」可以說才
是他真正的心情。但是,沮喪的心情和肉體的苦難,卻沒有影響舒伯特創作的數量。而其
中之一,就是他在得病之後所寫的A小調鋼琴奏鳴曲(D.784)。這部作品不但是舒伯特晚期
的傑作之一,也可以說是舒伯特所有作品裡面,聽起來最悲慘的一部。在音樂裡面,我們
似乎也可以聽得到舒伯特嘆息的聲音。這部作品後來由出版社獻給另外一位作曲家孟德爾
頌。作曲家痛苦的經歷,最後由出版商當作禮物送給別人,悲情當中更添無奈!

得病以後的舒伯特,仍然和朋友們保持親密的關係,因為朋友對舒伯特的意義重大,而且
他們也不斷提供好的詩作讓舒伯特作曲。有一天,舒伯特拜訪一位朋友,無意間,他在書
架上看到一本詩集,隨手打開之後,他完全無話可說,於是,在回家的時候,順手就將這
本詩集帶回去了。隔了幾天,這位朋友發現書不見了,急忙跑到舒伯特的家裡,想要把書
要回來,但是,他發現書裡面有首詩,已經被舒伯特譜成歌曲了!而後來完成的這部作品
,就是舒伯特淒美絕倫的「美麗的磨坊少女」。從第一個音開始到最後,可以說都是完美
無缺。

「美麗的磨坊少女」描寫一個年輕的磨坊工人,因為受到一條小溪的啟發,而決定浪跡天
涯,追尋他的夢想。他沿著小溪向前走,終於來到另外一個磨坊,在那裡定居下來。他對
磨坊主人的女兒一見鍾情,而女孩也漸漸地喜歡上這位少年。但是後來,卻來了一個獵人
,贏走了女孩的心,男孩在失望之餘,決定再度遠走天涯,在他的身邊,只有一條小溪是
他最後的安慰。但是,絕望的磨坊少年,最後還是投水自盡,安眠在清涼的水底。

故事中的磨坊少年,天真多情的命運,聽起來有一點熟悉,彷彿說的就是舒伯特自己的命
運!


生命的轉捩點


二十二歲的舒伯特被宣判感染梅毒,原先他還不太在意,但是後來終於知道這種病的嚴重
性,於是增強了創作的決心。然而,在舒伯特晚期的作品裡,卻經常可以聽出他隱藏的雙
重性格,在他頌讚生命的歡呼聲裡,也夾帶著他對自己悲苦遭遇的嘆息!

舒伯特在無意間,發現一部詩集「美麗的磨坊少女」,他對詩中的少年,天真、癡情,而
最後殉情的遭遇,有一種同病相憐的認同感。而把詩集譜成樂曲之後,「美麗的磨坊少女
」就成了舒伯特一部淒美絕倫的作品。舒伯特曾經說,「在我最悲哀的時候所寫的作品,
世人認為最好」,而他感染梅毒以後的日子,卻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的開始。

西元1824到1825年,舒伯特經歷了他最沒有創作動力的時期,作品數量急速下降,但是,
舒伯特卻不以為意,照樣和他的朋友見面、喝酒,聊天到深夜。佛格因為當時教授聲樂,
需要有人為演唱的人伴奏,所以,舒伯特也常義不容辭地擔任伴奏的角色。而就在這個機
緣之下,舒伯特認識佛格的女學生索菲‧繆勒,她是當時歌劇院裡的女高音。索菲第一次
演唱了舒伯特的歌曲之後,讚不絕口,而這首歌曲叫做「年輕的修女」(Die junge Nonne)


這首歌曲不但感動了女高音索菲,也是曾經讓貝多芬讚美有加的歌曲。舒伯特和索菲日久
生情,起初,舒伯特只在佛格上課的時間,才會見到索菲,但是後來,舒伯特就一人到索
菲家,而且有一段時間幾乎是天天報到。索菲成為舒伯特為女高音創作的靈感,後來,舒
伯特寫下了他獨一無二的歌曲「海豚」。在樂曲中細膩刻畫了女性的愛情,描寫一個戀愛
中的女人滿腔豐富的感情,以及渴望得到回報的期待。

舒伯特的歌曲「海豚」是他最不出名的傑作之一,但是,它對女人愛情的描述,卻可以說
是有史以來最精緻的藝術歌曲。雖然舒伯特心裡仍然愛戀著卡洛琳,但是,身為一個男人
,其天生對女性溫柔的渴望,並沒有阻止舒伯特繼續和索菲交往,但是,舒伯特和索菲之
間的關係卻不夠深刻,除了索菲後來成為詮釋舒伯特歌曲最成功的女聲樂家之外,他在舒
伯特的生命中,只能說是一個短暫停留的女子罷了!圍繞在舒伯特身邊的人,仍然是他的
那一群朋友,而且,他的圈子又加了一些人,特別是畫家史溫德(Schwind)和後來的德國劇
作家包恩費爾德(Bauernfeld),更是和舒伯特成了不能分割的三人行。

包恩費爾德曾說:「我們三個人,帽子、靴子、外套,甚至內衣褲都共用,如果有一個人
沒有棉被,另外一個會把自己的毯子剪一半分給他,萬一自己的東西被其他兩個人拿走了
也沒關係,再買就是了!反正是朋友嘛!就是不分彼此,誰手頭上比較寬裕,就是誰先付
帳了!」就這樣,舒伯特、史溫德和包恩費爾德三個人組成了一個沒有私人財產的小團體
,天天在一起,成了莫逆之交。

不久之後,佛格察覺到舒伯特的情緒一直都不太好,所以再次慷慨解囊,邀舒伯特一起度
假,而且,他們在所到之處開演奏會,都得到好評,所以舒伯特再一次以貴賓的身份,和
佛格一起旅行,度過一個快樂的夏天。在旅行期間,舒伯特也繼續作曲,他寫了一首深具
宗教情操的歌曲,叫做「聖母頌」─這是舒伯特非常膾炙人口的聲樂作品。

舒伯特一生中大約創作了四十部與宗教有關的作品,而他第一次公開獲得成功的作品,就
是在十四歲時所寫的第一號彌撒。

但是,我們只要仔細看看舒伯特的彌撒作品,就可以發現,在所有的Credo,也就是「信經
」當中,舒伯特會一貫地把最後一句話「cerdo in unam 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
apostolicam」刪掉,也就是說,基本上,舒伯特不相信一聖的基督教會,而且對信仰抱持
很大的懷疑。

舒伯特的父親是一個保守的天主教徒,小舒伯特從十一歲開始,就被送到神學學校唸書,
因為這個緣故,舒伯特從小就不會以崇拜的眼光來看待神職人員和教會,甚至他長大後的
作為,有很多都是針對教條上要求的絕對順服所做的挑釁。

天性喜愛自由的舒伯特,唯一感到親近的是大自然,他在旅行的時候,曾經寫了一封不尋
常的信給他的父親和繼母:

「人只要見過壯闊的山水之後,一定會為大自然的美麗所傾倒,對世俗的物質和財富,甚
至於人微不足道的生命,就不會那麼眷戀了!一個已婚的藝術家,必須在人性的需求和藝
術創作之間交戰。如果這兩者能達到平衡,那真是值得大大的讚賞。可是,我對我自己已
經放棄了,我想,我絕對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在這封信裡,舒伯特不但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看法,而且嚴正的聲明他不適合婚姻生活,已
經明確打消結婚生子的念頭!可能是舒伯特看到他朋友的狀況:有的人被婚姻的枷鎖套牢
而動彈不得,另一方面,也許他考慮到他的病可能對妻子、兒女帶來遺傳性的傳染,而不
得不對婚姻看開了!

十月的時候,舒伯特終於回來了,回到維也納和朋友們重逢,但是仍然和往常一樣,每天
只有酒和懶惰,晚上泡在酒館裡喝到深夜才回家。一直到十二月,他才又有新的作品問世
,而這次是為了紀念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而寫的喪禮進行曲。雖然是為一位英雄所寫的
樂曲,卻充滿了悲劇的色彩。

西元1825年的冬天,對舒伯特來說是一個不如意的時期,他不但缺錢用,也沒有創作的動
機,連他的好朋友都開始責備他一事無成。但是,這只是舒伯特漸漸走向生命末期之前短
暫的冬眠期。他對自己最後命運所譜出的生命頌歌,卻是最美麗的……


最後的旅程─「冬之旅」


上一次我們提到,自從確定感染梅毒之後,舒伯特並沒有停止作曲,但是,卻也過了一段
沒有創作動機的時期。好朋友佛格看到舒伯特消極的模樣,特別慷慨解囊,邀請舒伯特一
起作了一趟旅行,旅行幫舒伯特暫時走出沮喪的心情,也讓他想通了對於婚姻的問題。而
且,舒伯特生命即將接近尾聲時所譜出的音樂,卻是最美麗的!

梅毒的症狀漸漸在舒伯特的外表上顯露出來,他開始大量地掉頭髮,所以必需戴上假髮。
不過,等掉頭髮的現象好一點以後,接著又患了嚴重的憂鬱症。朋友們說,舒伯特似乎是
在自我毀滅,他若不是不眠不休地作曲,就是成天坐在鋼琴前面,或者泡在酒館、咖啡屋
裡一直到深夜,用酒和煙來麻醉自己。

西元1825年,舒伯特過了一個完全沒有疼痛的日子,但是到了1826年,嚴重的頭痛,卻讓
他常常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而,疾病復發和作曲靈感幾乎是同時來臨的,在貧病交迫
之下,舒伯特又恢復了原來高亢的創作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ssrabbit829 的頭像
    tessrabbit829

    tessrabbit829的部落格

    tessrabbit8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