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音樂之父」的誕生


「音樂之父」巴哈出生於西元1685年,西元1750年去世;許多人認為巴哈是有史以來最偉
大的作曲家之一。巴哈從較低的身份起家,懂得向德高望重的人學習,堅守道德而且不脫
離自己曾經定下的規律。他的志氣很高,卻不會喪失條理,對自己有信心,但也不會因此
而沈淪在虛榮當中。或許可以說,巴哈對於生存之道體會得最深。

巴哈也是眾多音樂大師中,最需要有耐心來介紹的一位。我們不妨先放下原有的成見和印
象,不把巴哈看成超凡的人物,也不把他當做陳腐的作曲家,讓我們一起來親近和瞭解這
位莊重的音樂家所經歷的一生。

誕生與啟蒙

西元1685年的3月21日,正好就在復活節的前一個禮拜,大家都忙著為節日的慶祝活動準備
的時候,老巴哈聽到太太生了一個男孩的消息─巴哈誕生了!

巴哈出生一年以後,巴哈的父親加薪了,一家的生活也變得寬裕了些,而且巴哈最大的哥
哥,也成為大公侯所聘用的管風琴師,整個家族喜事連連,老巴哈為此眉開眼笑,一家人
被快樂的心情包圍著。

老巴哈是一個好好先生,在艾森納赫這個德國城市擔任樂師,不但受到雇主很高的評價,
市民們也很敬愛他。可是,老巴哈的收入有限,因此一家子的生活一直很清苦。儘管如此
,他對孩子們的教育仍舊非常關注,巴哈的大哥是作曲家兼管風琴家帕海貝爾的學生,而
最年幼的巴哈也很早就顯露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巴哈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拉奏小提琴,再加
上伯父克里斯多夫的引導,對管風琴音樂也有濃厚的興趣。

巴哈不但特別喜歡管風琴的聲音,而且只要有人唱歌,巴哈就會跟著學。聽到有人演奏樂
器,不管巴哈當時哭得多傷心,也會馬上停下來,身體跟著節奏擺動。四歲的時候,巴哈
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歌手了。他優美清脆的歌喉就像天使一樣,非常地吸引人。

巴哈因為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所以很早就跟哥哥們學了一些東西─到了進學校的時候,他
必須學的東西就不多了。事實上,巴哈到學校的時間很少,也不特別勤奮;然而他優美的
童聲女高音,讓他成為學校合唱團的明星,出盡風頭,到處有人請他演唱,但也因此影響
到學校的正常課業,成了缺課大王。

雖然如此,巴哈一樣能靠著自修的工夫學會很多東西,所以他不斷地跳級,很快地就和哥
哥同班,成績也比哥哥更好。

就這樣,巴哈的童年雖然過得不是很富裕,卻也充滿健康、快樂與和平。

失去雙親

九歲時,不幸的事突然發生了─他失去了慈愛的母親。而父親先是因為孿生兄弟的夭折悲
痛不已,當他又受到喪妻的打擊時,哀切之情不可言喻。後來,父親為了找人來幫忙持家
而娶了一位繼母,然而,此時父親的健康十分不理想,就在母親去世不到一年之後,父親
也離開了人間。

十歲的巴哈,先後失去雙親成了孤兒。繼母因為無力撫養他們,只好叫他們投靠在外地的
大哥;大哥是一位年輕的管風琴師,收入微薄,巴哈為了減輕大哥的負擔,一邊加入了供
應三餐,同時又可以領到一些零用錢的聖歌隊,一邊也到學校上課。

努力學習的巴哈

十四歲的時候,大哥開始教導巴哈如何演奏大鍵琴以及初步的作曲技巧;他不但兼任了父
親的角色,也是一位嚴厲的音樂老師。大哥收藏了很多樂譜,而且都是名家的作品,它們
靜靜的躺在書櫃裡,引起了巴哈的好奇心。事實上,巴哈像一塊乾燥的海綿,只要是好的
音樂,他都想吸收。所以,他認為他必須把哥哥的這些樂譜抄下來,當做自己的東西。不
過哥哥顧及到當時巴哈的音樂程度,認為他還小,並不需要這麼早就接觸到這些作品。

有一天,哥哥帶巴哈到教堂,想讓巴哈體會一下管風琴的偉大;他一邊解釋管風琴這個樂
器,一邊做了示範,接著他就讓巴哈試彈看看,滿足他的好奇心。十一歲的巴哈,一上了
椅子就認真地彈了起來─原來巴哈平時在觀察別人彈的時候,就已經把彈奏技巧給記下來
了。這個時候,巴哈盡情地在管風琴上享受第一次彈奏的樂趣,而哥哥表面上默默地看著
他彈奏,內心裡卻是又驚又喜,他覺得小巴哈實在彈得太棒了!

事實上,巴哈跟著大哥過了五年,雖然貧窮,但卻奠定了他在音樂上的根基。哥哥誠實好
學,經常教導巴哈要循規蹈矩地做人,確確實實地學習,所以巴哈在音樂上的基本能力特
別紮實,也能熟練地演奏中提琴、古鋼琴和大鍵琴等樂器。

又過了幾年之後,一位叫賀爾達的人來拜訪巴哈的哥哥。這位賀爾達先生之前曾聽過巴哈
演奏管風琴,對巴哈的音樂天份十分地推崇,他希望推薦巴哈到離家三百多公里外的呂內
堡去,到那兒的教堂以公費生的身份繼續接受教育。巴哈的哥哥雖然希望巴哈能繼續上大
學唸書,但無奈的是他的經濟能力實在負荷不起,於是他答應了賀爾達,請他為巴哈寫推
薦信。

就這樣,巴哈帶著賀爾達的推薦函,走路前往三百多公里以外的呂內堡,同行的還有一位
少年伙伴;等他們到達的時候,巴哈已經15歲了,儘管如此,巴哈還是因為漂亮的高音歌
喉被教堂延攬,同時他也繼續上學,成績依然相當出色。

巴哈的表現,引起了學校一位法國教授的注意。他帶著巴哈聆聽盧利和庫普蘭的音樂,而
法國音樂的華麗氣質,與巴哈之前所接觸到的強調莊嚴、奉獻給神的讚美歌很不一樣,開
拓了巴哈在音樂上的視野。

不久之後,有人要介紹他和當時最偉大的管風琴家萊恩肯認識。於是,巴哈為了欣賞萊恩
肯的演奏,又徒步前往漢堡。從呂內堡走路到漢堡,大概要花兩天的時間,然而,對巴哈
來說,走這麼一點路實在不算什麼。

終於,巴哈見到了萊恩肯先生,欣賞了他嚮往已久的演奏,在音樂方面獲得了無比的滿足
,但是身為公費生的巴哈生活其實過得相當拮据,當他回呂內堡的時候,已經有三天沒吃
東西了。他在回家的路上因為太餓了,雙腳開始不聽使喚,連一步也走不動了,巴哈身上
一塊錢也沒有,餓得快要發慌。這時他突然想到一個點子:或許可以用唱歌的方式得到人
們的賞錢─於是他忍住飢餓沿街唱起了讚美詩,就在這時候,突然有一樣東西從巴哈的頭
上掉了下來!

哇!原來是一個鯡魚頭。當巴哈正想把鯡魚頭丟掉的時候,他看到魚的嘴裡塞著一個白色
的東西。巴哈把白色的東西拿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張白紙包著一枚丹麥金幣。這時候巴哈
立刻把頭抬起來往上看,但是每一扇窗戶都關得緊緊地;在微弱的月光下,他看到紙上寫
著:「謝謝您優美的讚美詩,願神祝福你」。看過紙條之後,巴哈原本被嚇壞的心頓時變
成了感恩的心,他收下了這枚金幣,終於順利地完成了這趟徒步旅行。從此以後,凡是鯡
魚做成的菜,一直都是巴哈最愛吃的菜。

鯡魚頭的經驗,讓巴哈更加體會到信仰的力量,並且決心為教會工作。1702年,巴哈17歲
,他原本可以繼續上大學,但卻因為急著找到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所以得在求學與成為
音樂家之間做出選擇。巴哈對自己能成為音樂家這件事相當有自信,於是,想當音樂家的
巴哈,終於獲得在安斯達特教堂的職位,並且以精湛的演奏能力得到了工作合約,領有一
份不錯的待遇,而這個時候的巴哈才剛滿18歲。

18歲的管風琴師

1703年,巴哈開始在安斯達特(Arnstadt)擔任管風琴師的職務。儘管有些人不相信這個只
有十八歲,還沒有名氣的管風琴師會有什麼作為,但是當他們聽過巴哈的演奏之後,都覺
得簡直不可思議,因為實在是太棒了,結果,安斯達特議會馬上決定高薪聘用巴哈。曾經
照顧巴哈的大哥,即使升級加薪之後,也沒有拿到像巴哈那樣多的錢,可見得巴哈的表現
多麼令人佩服。

這時候在市長的家裡,寄居著一位叫芭芭拉的女孩,他是巴哈的堂姐,和巴哈一樣,也是
年幼的時候就父母雙亡。或許因為同病相憐的緣故,巴哈和芭芭拉之間逐漸產生了愛意,
而且到了論及婚嫁的地步:

芭芭拉可愛賢慧,巴哈才氣出眾,這一切都促進他們之間的初戀;不過,巴哈卻很克制。
他愛戀芭芭拉,心意堅定,但同時又非常理智而有耐心。對巴哈來說,他最想要的其實是
創業,所以,他認真地擔任管風琴師的工作,希望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然而無奈的是,
當地的居民思想較保守,巴哈在音樂上的創新與改革令他們難以接受;最後,巴哈受不了
了,只好離開安斯達特另謀高就。而他前往的下座城市,就是穆爾豪森─從此,巴哈又捲
入了另一場風暴之中。


置身風暴之中


在安斯達特的日子愈來愈不好過,巴哈只好開始尋找其他的出路。正好穆爾豪森的管風琴
師去世了,於是巴哈立刻前往爭取這個職務。1707年的復活節,巴哈被邀請前往試彈,結
果,勝利是屬於他的,教會不但決定聘用他,給他很高的薪水,還派馬車去幫他搬家。

決定擔任新職之後,巴哈打算把芭芭拉娶進門,兩個人在1707年的10月組成了幸福的家庭
。婚後,巴哈全心投入新工作,這時他開始進行改善教會音樂的工作,同時也完成他一系
列美妙的清唱劇。清唱劇是宗教音樂的一種型式,其中有器樂、歌曲交替進行,內容描寫
的幾乎都是關於聖經的故事。

當時23歲的巴哈,不但創作清唱劇,而且也已經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管風琴師了。教堂當局
非常信任他的技藝,所以委任巴哈來監督管風琴的改建與修復的工作。巴哈建議加上第三
個鍵盤,還增加了風箱的數目,對於管風琴結構上的改革有一套自己的看法。當時,和芭
芭拉快樂的新婚生活,沸騰般的作曲熱情,加上理想的管風琴製作,讓巴哈自以為來到了
幸福的樂園。

然而,平靜的生活很快地就被打亂了,巴哈捲入了一場神學思想的爭議之中。當時虔敬派
的牧師弗羅奈主張音樂會使靈魂受到誘惑,使人的意志力變得薄弱,而且陷入危險的夢想
當中。極端的虔敬主義者甚至主張全面禁止使用器樂,認為那是靡靡之音,根本毫無存在
的必要;這種激進的說法又引起了所謂正統派的反對,其代表人物愛爾馬爾提出反擊,認
為音樂存在的價值不該受到這樣的扭曲。兩派因此產生了相當不愉快的爭執,爭吵非常激
烈,巴哈只想清靜地過日子,但是,兩派人馬卻都要求他表態。巴哈有點拿不定主意,但
是他對音樂的信念讓他做出了決定─巴哈選擇了正統派,反對在信仰上主張容忍和自治的
虔敬派。這個決定雖然和巴哈內心的想法不太一致,但是虔敬派是音樂的敵人,所以也是
他的敵人,要巴哈決定立場,只要有這個差別就夠了。

不久之後,巴哈對這種持續不斷的爭吵感到厭煩,於是開始留意其他的工作。當巴哈知道
他被威瑪宮廷錄用了之後,他向穆爾豪森教會提出了懇辭的信,穆爾豪森對巴哈一向相當
器重與尊敬,看到辭呈的時候都感到無比的惋惜。

就這樣,巴哈在穆爾豪森待了一年之後,接著又要往威瑪前進了。


威瑪時期


巴哈從穆爾豪森搬到威瑪,也代表了他的音樂從教會走向宮廷。當時威瑪的領主是威廉公
爵,他是一個嚴守禁慾規條的貴族,宮廷裡連慶祝酒會、消遣娛樂都沒有,每天早晨,宮
廷全部的人都得參加禮拜,更不允許宗派對立。對巴哈來說,這件事讓他大為寬慰,因為
公爵很想讓宗教音樂變得更華麗,也允許巴哈依照他的作曲方式繼續創作下去。從這個時
候開始,巴哈的經歷一下子飛躍起來,他的薪俸逐年增加,創作上也變得更寬廣,旋律和
和聲也格外地豐富。

但是,表面上看來好像充滿幸福和平安的威瑪時代,事實上已經因為別的理由,讓巴哈非
離開不可了。

從很多方面來看,巴哈在威瑪是幸福的。妻子芭芭拉接連懷孕,家庭生活穩定和樂,而巴
哈也有很多學生,家裡常常弦歌不斷。許多慕名而來的弟子,不但有天分,也熱心向學,
身為老師的巴哈當然覺得非常歡喜。

其中最讓巴哈關心的學生,是威廉公爵的侄子奧古斯特。在音樂方面,奧古斯特是一位卓
越的人才,但是,在政治制度中,他卻顯露了偏狹、不寬容的態度,而且有絕對權力的傾
向。奧古斯特是未來的繼承者,他偏激的做法時常惹他的伯父生氣。可是,奧古斯特卻寵
愛巴哈,兩個人經常在一起演奏好幾個小時的音樂,威廉公爵為了表示他的不滿,下令所
有的宮廷音樂家,都不得在奧古斯特的府邸演奏,違反的人將處以重罰。

可是,巴哈一點也不理會這個規定,還在奧古斯特生日當天,演奏「狩獵清唱劇」作為賀
禮。巴哈雖然很有勇氣做這件事,但是,公爵從此以後刻意和他疏遠,而且決心懲罰一下
自己的管風琴師。1716年,原來的宮廷樂長去世,本來繼任的應該就是巴哈,但是公爵卻
故意忽視他的才華,轉而聘任樂長的兒子。老公爵心裡的那一筆帳,現在終於有機會報復
了。

巴哈憤慨之餘,決定不再寫清唱劇以洩心中之恨。而巴哈當時最主要的作品形式就是清唱
劇,不寫清唱劇也就等於不作曲了。另一方面,他和奧古斯特的友誼多少也得到了實質的
回報;奧古斯特介紹巴哈到另一個城市科騰擔任宮廷的樂團指揮。科騰公爵是個很有音樂
素養的人,非常重視器樂,這對巴哈的音樂創作,毫無疑問是一個大的改變和挑戰,所以
巴哈馬上答應了科騰公爵的邀請,打算全家遷移到科騰去。

然而,威廉公爵對巴哈出走的決定十分生氣,結果巴哈以「叛逆」為名被關進了監牢。幸
好,不到一個月之後,尊敬巴哈的人從中調解,威廉公爵也覺悟到巴哈不可能屈服,所以
就放了巴哈。1717年,巴哈終於前往科騰和妻子兒女們相聚,同時追尋事業另一個新的起
點。但是,這一次事件,不但威廉公爵不諒解他,大部分的朋友也都背棄他。巴哈原本在
威瑪的成就,直到離開時都沒有留下光彩的事蹟,甚至官方還刻意刪去他的一切紀錄,主
要就是因為他頂撞雇主。


科騰時期


巴哈在科騰獲得了一個非常受尊敬的職位─擔任宮廷樂團的指揮,薪水很高,他自稱在科
騰的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代」。

科騰的領主不僅喜愛音樂,本身還是一位作曲家。巴哈碰上了優異的音樂家和識才的老闆
,激發出很多出色的作品。可惜科騰時期的作品多數都已經遺失了,不過還是可以從少數
留下來的作品當中,充分體會到這段期間巴哈在作曲上所表現出來的活力。

新的職務帶給他音樂上的滿足,孩子也是快樂的泉源之一。他當時的地位相當顯赫,加上
優厚的待遇和穩定的生活,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能再有比這樣更幸福的日子了!然而,
西元1720年5月,巴哈和科騰公爵一起到溫泉地療養,兩個月後回到家裡,芭芭拉卻不幸離
開了人世,已經被埋在冰冷的地下了。

妻子的猝死對巴哈而言是相當沉重的打擊,即使他有鋼鐵般的意志力,也情不自禁地掉下
了眼淚;巴哈從來不掩飾他的哀傷,喪妻之痛猶如晴天霹靂,讓巴哈陷入沉痛當中,進而
思索死亡的意義。這時候,宗教音樂又重新佔據了巴哈的心頭,他想再當一個管風琴師;
此外,科騰是個傷心地,他無心繼續留下來了。為了想離開科騰,巴哈參加在漢堡舉行的
管風琴師考試。不料因為教會貪圖金錢奉獻,最後職位給了一個錢捐得最多的人,巴哈意
外落選,結果又是一項打擊,但是他並沒有把這件事看得太嚴重,反而集中心力作曲,留
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雙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有「鋼琴音樂
中的舊約聖經」之稱的「平均律鋼琴曲集」。


心向萊比錫


巴哈在科騰的時候,為了淡忘妻子去世的悲傷,埋首創作「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可
是,妻子去世幾個月之後,不論是在自己的心靈生活,或是做為一個父親的義務上,巴哈
都開始感到不安。他不能老是把孩子丟在一邊沒人照顧,再加上日常的煩惱,和千篇一律
的生活,這一切都讓巴哈感到非常痛苦。

就在髮妻去世幾個月之後,巴哈的心完全被一位宮廷女歌手安娜‧瑪格達蕾娜所吸引,巴
哈希望再婚,也認為安娜是他所需要的伴侶。就這樣,他們在1721年的12月舉行婚禮。安
娜讓巴哈重新復活,一起過著幸福無比的新生活。

安娜‧瑪格達蕾娜的性格清純,和巴哈非常合得來,她不僅細心地照顧巴哈和他前妻所生
的孩子,本身也有足夠的音樂素養來理解丈夫的創作。清秀可愛的安娜‧瑪格達蕾娜,比
巴哈年輕十五歲,她所領的薪俸,大約是巴哈的一半,但對巴哈來說,婚後的收入就突然
增加了很多。安娜‧瑪格達蕾娜對巴哈非常崇敬,結婚以後全心全意地幫助巴哈,為他謄
寫樂譜,操持家務。而巴哈也非常疼愛這位年輕、貌美而且能幹的妻子,他也因此才得以
跨越喪妻的悲痛,重新開始過著安定的生活。

巴哈婚後不久,雷歐波德親王也成了親,但是巴哈說,這是他的不幸!因為親王娶了一個
對音樂幾乎無動於衷的公主,只要聽了音樂就會覺得頭痛,於是禁止在宮廷裡演奏音樂。
漸漸地,音樂被排除在親王的活動行程之外,而他不知不覺間也改變了對巴哈的態度。巴
哈覺得自己好像被遺棄了,於是又想要換工作。

1722年6月,萊比錫湯瑪斯教會的合唱長庫瑙去世,留下了一個令巴哈欽羨的職位。當時的
萊比錫是新教徒的堡壘,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音樂中心。樂長除了是學校合唱團的指揮,
也是萊比錫所有教堂的音樂指導,聲望是相當崇高的。

然而做出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向萊比錫提出求職的申請,巴哈花了半年的時間
考慮。終於,在1723年4月,巴哈終於被選為萊比錫湯瑪斯學校的合唱長。可是,命運好像
在作弄人,就在那個月的月初,討厭音樂的王妃死掉了,但是,巴哈好不容易經過苦戰才
得到的新職位,也不想輕易放棄,所以還是離開了科騰。親王雖然在辭職書上簽名,但是
仍然和巴哈保持友誼,巴哈在慶典節日也時常回科騰演奏。

1723年6月1日,巴哈被正式任命為合唱長,在萊比錫舉行就任儀式。然而這樣莊重的就職
典禮,最後竟然不歡而散,教會、市議會和學校當局都爭論說,巴哈應該歸他們指揮。巴
哈對此感到無比的疲倦,竟然在所有的要求上簽字,不但答應教授拉丁文,還同意沒有經
過市長核准,不得擅自離開萊比錫的條件。最後,在新的契約書上,教會又加了一條,在
宗教音樂上不得模仿戲劇音樂的限制。看來,在萊比錫所發生的事,比起在安斯達特所經
歷的紛爭還要猛烈,而且直接衝擊到巴哈身上。第一個就是學校的風紀蕩然無存,大多數
的學生在街上閒蕩,惹事生非。合唱團的素質低落,連基礎訓練都不能做,巴哈真是呆住
了!

除此之外,巴哈還有一項沉重的義務:每個禮拜寫一部清唱劇。但是巴哈總是和往常一樣
,發揮出驚人的創作力。也因為巴哈恪盡職守,所以我們才能從他那裡獲得將近300部的清
唱劇。雖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目,可惜流傳下來的卻不到200部,而他最動人的地方就是
:透過整個作品,表露自己的一切,也就是巴哈獨特擁有的誠實感。


萊比錫的風風雨雨


巴哈到萊比錫上任沒多久,萊比錫當局多頭馬車的態度就在巴哈的工作上造成了許多困擾
。儘管萊比錫的官僚不斷地打壓巴哈,但是萊比錫的學生卻為巴哈所受的遭遇打抱不平。
大學生們對巴哈由衷地支持,更無意打消委託巴哈作曲的念頭,反而到合唱團來當歌手,
自動為巴哈服務。所以在這些熱情的合作之下,巴哈終於完成了他的雄心壯志,創作規模
超乎尋常、無比龐大的馬太受難曲。

1729的耶穌受難日,巴哈的「馬太受難曲」在聖湯瑪斯教堂演出。毫無疑問的,「馬太受
難曲」是巴哈宗教音樂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在這首作品中,所有的的東西都達到完美的境
界,也是巴哈的作品中,最具有內在性格的音樂。樂曲的熱情不是表面的,隨著音樂繼續
往下發展,就會感到一股感人肺腑的慈愛之情。

一般認為,馬太受難曲是巴哈教會音樂的顛峰之作。不但恬靜親切,也將喜悅與哀愁合而
為一。但是因為本身結構非常複雜,也提供了當時萊比錫大學生發揮的空間。巴哈運用了
兩個十七個人的樂團,兩個十二聲部的合唱團,作品編制巨大,演出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
。但是,音樂的部分千變萬化,內容又極巧妙地連結在一起,環環相扣,令人讚嘆不已。

儘管這部作品的成就震古鑠今,但是這部珍貴的作品在當時並沒有激起多大的熱情,或在
當局者之間引起一點點稱讚。它反而招來一些尖銳的批評,認為作品太過戲劇化。

儘管巴哈獻出的是他對音樂的真心,但是他盡一切努力卻都得不到萊比錫當局和權貴人士
的好感。市議會日以繼夜,不斷在刺傷巴哈的感情;巴哈和市議會當局的衝突日益擴大。

就在這時候,巴哈時來運轉了,萊比錫大學的校長換人當了,巴哈和市議會之間的爭執暫
時停止。很幸運的,新校長是一位卓越的學者,他一上任就看出許多問題,立刻提出改革
的要求,尤其對巴哈的音樂表示非常欽佩,增加音樂上課的時間。巴哈終於得以解放,所
有的規定都回到原有的慣例,該給的收入全部支付給他,對巴哈來說是遲來的正義。

巴哈因為之前的事件,成為學生樂團的指揮,接著也培育了許多優秀的音樂家。當時在萊
比錫咖啡館林立,除了提供咖啡之外,也提供音樂,所以巴哈也常率領以大學生為主的大
學樂團到此演奏,贏得熱愛咖啡和音樂的市民熱烈的喝采。所以,也就有了「咖啡清唱劇
」誕生。

咖啡清唱劇是一齣音樂喜劇,劇情非常簡單,描寫一對父女為了咖啡爭吵的故事。女兒追
求時尚熱愛咖啡,可是守舊的爸爸卻設法喚醒女兒的迷戀;女兒無法改掉喝咖啡的習慣,
因為咖啡的味道實在太棒了。

劇中的父親不斷地勸女兒,但女兒什麼都不要,只要咖啡。最後父親想出的方法是:不讓
女兒結婚,女兒先是答應父親改掉喝咖啡的壞習慣,但是更高明的她卻讓未來的老公答應
她可以自由地喝咖啡。到了樂曲最後,老奶奶和母親都喝了咖啡,結果就跟女兒一樣,永
遠也離不開咖啡。

寫過無數嚴肅的宗教清唱劇的巴哈,在這部作品裡展露了他輕鬆的一面。這部作品在咖啡
館表演的時候,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如果有人認為,巴哈是一個不懂得幽默的老頑固,
那麼聽聽他的「咖啡清唱劇」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了!


持續不斷的紛爭


巴哈和萊比錫大學之間的關係,曾經因為換了新的校長而有緩和的跡象。事實上,新校長
對巴哈非常崇敬,也努力改善音樂教育,巴哈也爭取到自己應得的權力。可是,這種日子
沒有維持多久,新的抗爭又接踵而來。校長被任命到別的學校任職,繼任的校長是一個年
紀輕又沒有經驗的人,性格和前一位校長大不相同,所以,一個才27歲的獨裁青年就與一
個已經58歲的老樂師對上了。

新校長認為:一般的教育都比音樂重要,學校裡面太多音樂訓練和合唱,一定會阻礙的正
常教育。但巴哈認為新校長的想法是錯的,他覺得學習聲樂和樂器,學生就有一技之長,
將來也許就靠這個吃飯了,這比起學那些無聊的拉丁文還要實用。因為看法上的不同,巴
哈和新校長之間的關係有些緊張;到後來雙方的摩擦愈來愈多,竟演變成為無法收拾的後
果。

最後,校長和巴哈都接連寫了信指責對方,並報告市議會請求裁定。市議會當然袒護校長
,譴責巴哈。校長以校規為後盾,迫使巴哈屈服在權力之下,但是站在巴哈的立場,為了
維護教會音樂,勢必要頑強抵抗校長的作為。巴哈又再次陷入爭執之中,就好像掉到泥沼
裡面一樣,簡直難以自拔。

巴哈想:如果要讓自己的主張行得通,一定要藉助其他的力量。所以,巴哈想起了幾年前
他曾經寫過的一封請願書,內容是:親愛的陛下,我經過好幾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得到
萊比錫音樂總監的地位。但是,卻還是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傷害,有時還要忍受扣薪水的
損失。如果陛下能夠賜給我「宮廷樂師」的頭銜,我這些苦惱一定能夠一掃而空的。

這封請願書是巴哈在1734年的時候,寫給被加冕為波蘭國王的奧古斯都三世。當時,為了
確立自己在萊比錫的地位,巴哈想到,如果能有帝王的庇護,一定會有好處的。所以他除
了寫一封請願書外,也同時獻上「慈悲經」和「榮耀經」兩首作品。

巴哈曾經希望在奧古斯都就任波蘭國王的時候演奏這部作品。但是,全曲的演奏在巴哈去
世之前卻一直沒有機會。就連在1733年,巴哈先寫好了「悲憐經」和「榮耀經」之後,特
別為奧古斯都舉行一場路德式的崇拜儀式,都沒有打動奧古斯都的心,因為他是一位天主
教徒,沒有列席參加禮拜。但是,為了繼續向奧古斯都表示敬意,巴哈還是陸續為他寫了
很多作品。1736年,巴哈重新擬了一份請願書,這次不但被受理,而且還被頒贈了「宮廷
作曲家」的封號,巴哈的目的總算是達成了。

巴哈和湯瑪斯學校校長之間的爭執其實各有各的道理,而且大家也很瞭解巴哈直率的脾氣
,所以對這件事保持沈默,希望讓時間來解決兩人之間的對立。1736年,巴哈被指名為「
波蘭王兼薩克森選侯的宮廷作曲家」,所以決心向國王提出申訴。國王發佈命令,必須給
巴哈一個公平合理的答覆,而且在幾個月後視察了萊比錫,親自來當裁判官。所以,不管
是那一個行政當局,大家都勉為其難地沈默了一陣子,可是,不愉快的事並未煙消雲散,
其他人雖然不再對「宮廷作曲家」這個打不敗的頭銜做正面的對抗,可是,暗地裡照樣想
出各種方法攻擊巴哈。

強烈的道德觀,不願隨波逐流,正是巴哈在萊比錫所有悲劇的根源。校長繼續阻礙音樂教
育的推展,而巴哈對於學校的課程也不再熱心,很多工作都交由助手處理,也不再為合唱
團寫任何曲子,並轉而再次熱衷於寫作器樂作品,像魯特琴組曲、義大利協奏曲等都是這
個時候開始創作的。


新的試煉


工作上的打壓已經讓巴哈非常沮喪了,但是痛苦和絕望還是一樣接踵而來,而巴哈這一次
必須面對的卻是自己家裡的問題。

在工作上,巴哈的遭遇一直不順利,而家庭的苦難又在他的肩膀上加了一個重擔。巴哈的
兒女眾多,其中一個兒子海恩利希,從小就顯現出音樂方面的才能。巴哈對這個孩子期望
很高,認為他將來的地位可能和自己一樣,或甚至超過自己,所以百般照顧呵護。可是,
在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擁有的幸運,卻沒有在海恩利希的身上出現。年輕的海恩利希
生了一場大病之後,竟然成了白癡。而做父親的卻一點也無法改變:

原來活潑聰明、前途一片光明的孩子,竟然因為一場大病而變得像亡魂一般,身為父親的
巴哈怎麼能夠不為孩子的遭遇感嘆呢?無獨有偶的是,第三個兒子貝恩哈特也給家庭帶來
其他的紛擾。巴哈在貝恩哈特二十歲的時候,看出他演奏管風琴的能力,就將他送到穆爾
豪森當管風琴師。因為父親的教育,貝恩哈特的演奏方式除了有乃父之風之外,也加入新
鮮的創意和大膽的嘗試,但卻引起保守人士的憤怒,受到嚴重的批評。

貝恩哈特在巴哈的保護下長大,沒有像父親一樣堅毅的性格,也不懂得社會敵對的關係,
結果就在惡意的攻訐下,養成了沮喪不安的性格。另外,貝恩哈特又有借錢的壞習慣,巴
哈經常得咬緊牙關替孩子還債。

有一天,他發現貝恩哈特竟然不告而別,逃離職守,幾個月以後,才曉得貝恩哈特不是跑
去流浪,而是到耶納大學旁聽法律課程。因為他覺得哥哥們都上大學,自己沒有這樣的機
會而心有不甘。

巴哈不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其實是有矛盾的。他的孩子們不曾被父親說過一句重話
,或被責罵過。巴哈做了很多事,想要藉此讓自己的孩子更堅強,但事實上卻使他們更軟
弱,和社會秩序脫離。貝恩哈特想逃離父親的權威和保護,但是很不幸的,他的計劃必須
中斷,因為他突然得了急性的惡病,幾天以後就死了!當時他才24歲,這對巴哈來說又是
另一次新的打擊與痛苦。


郭德堡變奏曲


對巴哈來說,兩個孩子不幸的遭遇,比起他自己被誤解還要更讓人心痛;雖然如此,這段
期間的巴哈仍持續不斷地寫作新的作品;這個時期最著名的作品恐怕要算是「郭德堡變奏
曲」了,這首曲子也是音樂史上最龐大的變奏曲之一。

不過,「郭德堡變奏曲」是樂曲的俗名,正式名稱是「抒情調和三十段變奏」。被稱為「
郭德堡變奏曲」的原因還有一段小故事:郭德堡是服務凱薩林伯爵的年輕鋼琴家,也是巴
哈的弟子。這位伯爵是俄羅斯大使,曾經幫過巴哈獲得宮廷作曲家的頭銜,對巴哈的音樂
推崇有加。可是伯爵卻有失眠的毛病,而這令他非常苦惱。於是伯爵要郭德堡去請巴哈替
他寫一首催眠的曲子,看看這樣做是不是能治好這個毛病。

巴哈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委託,但是他為了報答伯爵曾經鼎力相助的恩情,決定儘快完成
這個託付。但是,什麼樣的音樂會讓人聽了想睡覺呢?

巴哈心想:催眠音樂的速度應該都是慢慢的,沒有太高或太低的音。如果時間很長,中間
又沒有休止,聽的人難免就要打瞌睡了,或許我可以朝這個方向來作曲。於是巴哈把催眠
的原理運用到樂曲裡,而且曲子一定要長,所以選擇了變奏曲的形式,藉此還可以自由控
制樂曲的長度,所以就在這樣的情形下誕生了「郭德堡變奏曲」。

伯爵在晚上聽了「郭德堡變奏曲」是否真的睡著了不得而知。可是郭德堡的手指頭,卻遭
到嚴厲的考驗。因為他為了彈好這首難度極高的樂曲,必須日以繼夜的苦練。事實上,伯
爵為了酬謝巴哈,送給他一隻裝滿金幣的金杯。由此看來,「郭德堡變奏曲」似乎真的具
有催眠的功效呢!


最後的告白


巴哈的老年漸漸地逼近。西元1745年,普魯士軍隊把萊比錫團團圍住,田園荒蕪,城市和
人民都受到戰爭的苦難,巴哈一邊忍受大砲的轟隆聲,一邊以悲痛的心情作曲。終於,戰
爭停止了,巴哈趕緊前往柏林探望剛出生的孫子,正巧曾經委託寫作「郭德堡變奏曲」的
凱薩琳伯爵也在柏林,他熱心地向普魯士王腓德烈大帝提起巴哈,並極力安排國王和巴哈
見面。

巴哈一到柏林,大街小巷就有人談論件事情;腓德烈大帝也是酷愛音樂的人,知道巴哈要
來,高興地連嘴都合不攏了。見面時,腓德烈大帝請巴哈試彈宮廷中的鋼琴,而巴哈也一
點兒都不客氣,就在大帝面前一部接一部的試彈鋼琴。腓德烈大帝對巴哈的神技感到無比
的欽佩,但他也不肯服輸,立刻即席出了一個主題,要巴哈以賦格曲的樣式處理。巴哈則
馬上根據國王的主題,即興發展為三聲部,讓國王感到非常高興,接著國王又考巴哈演奏
六個聲部的賦格,這一次,巴哈以自選的這題即席演奏,讓所有的人都驚嘆不已。

不過,巴哈卻想再露一手,所以回到萊比錫之後,就以國王的主題寫了一組音樂,並且以
「音樂的奉獻」為題,請人將樂譜印出來,寄給國王。

巴哈在寫給腓德烈大帝的樂譜上,特別以拉丁文註明了幾個字,意思是說「遵照國王的旨
意,其他的部分都按照卡農的技巧處理」。其實,巴哈把這些曲子寫得像謎語一樣,讓國
王去猜,而謎底就藏在拉丁文裡面。

因為,把拉丁文註明的幾個大寫字母拼湊起來就是RICERCAR(拼一次,讀一次),這是義
大利文,意思是「主題模仿」,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賦格曲最初的形式。巴哈不但作曲
技巧精湛,也擅長玩文字遊戲,而他的「音樂的奉獻」聽起來也的確莫測高深。

晚年的巴哈非常熱中複雜的作曲型式,62歲的巴哈更將他身上所有的技能,凝聚在「音樂
的奉獻」裡。雖然巴哈不只是想表現技巧和方法,但是毫無疑問的,整部「音樂的奉獻」
是一種相當高明的音樂遊戲。用來提高智力、鍛鍊「金頭腦」是不錯的練習,但是對於耳
朵來說就是一種挑戰了!


天鵝之歌


西元1747年,巴哈寫完「音樂的奉獻」之後,繼續又著手進行另一部作品的創作。接下來
的音樂,延續上一部作品的想法,以同一個主題,同一個音調為基礎,也有一系列對位法
的變化。不過,上一部「音樂的奉獻」是以卡農為主,而現在這部作品裡面,則包含了各
種賦格曲寫作的可能性,所以被稱為「賦格的藝術」。

「賦格的藝術」和「音樂的奉獻」一樣,都是巴哈提給「音樂學協會」的研究報告。巴哈
最初的計畫,包括了24首賦格曲,也就是六組,每一組四首的組合。音樂的中心有一段主
題,根據直線或反向的形式來對主題進行變奏。

然而在寫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巴哈的健康已經亮起紅燈了。西元1749年開始,巴哈的眼睛
越來越差,幾乎成了瞎眼的人,但是他還是努力寫作「賦格的藝術」。萊比錫的人一知道
他的健康不行了,馬上就想趕快擺脫他。為了眼睛,巴哈進行了兩次相當痛苦的手術,流
了很多血,但手術卻不幸失敗,結果因為藥性的副作用,全身急速惡化。可怕的高燒持續
了好幾天,而巴哈的妻兒們都守候在他的身邊。七月酷熱的天氣讓巴哈十分地虛弱,連站
都站不起來,只有汗流浹背地橫躺在病床上。

西元1750年7月28日晚上,巴哈去世,享年65歲。

每個人都會死亡,巴哈也不例外,但他的音樂卻是永遠不朽的。

有人說,不知道巴哈,就不必談音樂了。這種話雖然有點武斷,但畢竟有一點道理在。

關於巴哈,不知道有多少人談論過,他的事情,不論多麼細微,都是研究的對象。但是,
再怎麼詳細、精彩的研究,都無法含括巴哈的巨大;巴哈不是一個被神聖面紗所包圍的音
樂家,也不是一個任何人都尊敬,卻不知道如何親近的偉人,而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為了
堅持原則不惜和人對罵、吵架的硬漢。

或許只有以平凡人的角度來看巴哈,才能探求巴哈偉大的秘密,真正瞭解他的魅力所在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ssrabbit829 的頭像
    tessrabbit829

    tessrabbit829的部落格

    tessrabbit8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