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在本篇專書研讀寫作之前:
活在當下-即是關懷生命,超越死亡之道。
  
許多人在看完傅教授這本掀起台灣生死學熱潮的巨著時,常常會繞著臨終關懷
的話題打轉,為數眾多的讀者注意力全集中在怎樣協助垂危者平靜又有尊嚴的走完
這場人生大夢;雖然這也是傅教授在與死亡擦身而過後為尋常大眾所撰寫的一本生
死書,其目的無非不是在其悲願下為一般大眾指出一條出路(雖然結果都是-死亡
!)不過我們如果以為這本書所提供的僅是如此;那麼我們可能已經錯失了書中作
者所要傳達的真義而不自知。

 事實上,臨終關懷只是消極的治標行徑,而不是積極的治本方式;如果我們想
要跳脫自己或親人臨終前的無奈與無助,唯有從平常的練習開始----從靜心中、從
每日反觀自照中、從徹底消滅本身的無明開始;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的罪惡感中
、從紛亂的心猿意馬中見到本體自性的光明;如此也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苟能如此;就算臨終前並無他人善意的關懷、甚至是橫禍當頭也能泰然處之。

  我之所以會這樣說並非只是重複某些聖賢或經典的話而已;因為近八年來每天
的靜心自觀中所印證的亦是如此。另外一個原因是:傅教授所提的臨終關懷只針對
那些臥病在床、逐漸走向死亡的人;但是對於那些瘁死的人就無太大幫助。因此身
處這個緊張繁(煩)忙的工商社會中的我們;就算不為身後(前)事預做打算;也
該為了現世平靜和樂的生活做打算;因此,生死大事是我們不容忽視而且該正視的
重大課題。

  在傅教授的著作中曾提到有些國家已經意識到死亡教育應該和性教育同時列為
學校教育的課程;本人非常同意這個看法;近代的學校教育已有相當數量的性教育
課程,但是對於這個比性問題更確切會出現在每一個人旅程中的死亡教育卻付之闕
如,實在是令人不解及引以為憂。

  『未知生,焉知死!』這是孔子對於生死廣為人知的名言;同樣的,承如傅教
授所說『未知死,焉知生』來加以補強;則更能彰顯出生命的意義。身為一個基礎
教育的工作者;我常常在回答別人為什麼不走行政路線時說:我希望當永永遠遠的
洪老師----雖然現今教育似乎已經迷失於茫茫物欲及名利場中。

  現代的『老師』已經變成『牢師』(受僵硬教育制度或行政事務所綁牢)或者
是『老失』(老是只有失去的惆悵而少成就的喜悅)。至於我們教育的主體----學
『生』如今卻不再是真正的學『生』(君不見許多學子學死的行徑產生----如飄車
、吸毒、自殺等行為)。
  
個人以為學生之所以為學『生』是因為他們必需學習怎樣生存、生活、生育、
及延續個人生命(在此指永恆生命、慧命----當然也包括此肉身數十寒暑的壽命)。
而過去的教育走向往往太重視背誦等機械式的記憶,而忽略原始教育的初衷是教導
孩子們怎樣在多變的原始叢林中求生存;如今人類的幼稚期已經延長到二十一歲大
學畢業後才可能結束;因而我們的小孩已經無法靠自力生存,而等到他進入社會後
卻汲汲於名利而不知道該怎樣才能過一個高品質的生活(非指高物質享受);就因
為從出生以後注意力往外馳求物質的成就;因而到了此生壽命終了,物質世界的醫
生、親人及財富都無法幫助我們時,我們才驚覺此生什麼都做了,但是臨終前最需
要的純精神訓練,我們卻可能從來就不曾好好學習。就因此,臨終關懷也才常有事
倍卻功半的遺憾。

  其實,死亡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過程,一般人以為人的一生就在死亡的
那一刻便永遠的了結;但是對一個深入內在靈性世界的人來說;這個臭皮囊只是宇
宙進化歷程中的一件衣服而已,而人類眼中所畏懼的死亡其實是一個轉化的過程;
對許多不瞭解的人來說固然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但是對一個能反觀自照的人來
說卻可能是一個體驗與躍入永恆世界的無上契機。

  傅教授原本從事於哲學思想的研究,後來對各宗教也有深入的探討與涉獵;不
過如果不是他本身得了癌症這個逆增上緣;或許他永遠都只是停留在學術領域中而
無法更進一步驗證生命及死亡。也就因為他將病中種種的驗証以學術及較科學的口
吻分享出來;因此一般對生命本體既無修行(不光是研究而已)又無宗教信仰的人
也能共霑法益,當然也是傅教授的慈悲願力使然。

  我們如果想要彰顯生命的尊嚴,必需要瞭解做『人』的殊勝因緣;以胚胎生理
學來說,一個人之所以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是父親三到五億個精子中的第一名才
有可能成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因此只要是人----不管他先天是否正常;他都是第一
名、他都是最好的、在這個世界中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人可以輕忽的完整個體;本
此精神,我們才能真正對我們接觸的人一視同仁,而身為老師的我們也才能在輔導
學生的同時也尊重其完整的自我獨力性及個別的差異性。

  以佛教的眼光來看,眾生部有佛性;是凡聖同體,在凡夫不減,於諸佛不增;
一切是具足圓滿的諸佛化身,因此有這個人身是最尊貴的;因此對於擁有肉身的人
類皆應尊重,所以不管我們的學生(眾生)選擇演怎樣的人生大戲;我們都應該讓
他們有尊嚴的學習下去。同樣的;對基督徒來說,人是依照上帝的形像造出來的;
『你的身體是上帝的殿堂,上帝就住在你裡面』因此傷害他人,特別是傷害自己的
生命都同樣被視為最重的罪;因此人天生是有尊嚴的;尊嚴來自天造地設,所以想
要過一個有尊嚴的生活,只需再認識做為一個人的榮耀、只要每天利用一點時間讓
自己內在的佛、上帝作主,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在臨終時需要那麼多人的關懷助念才
能平靜安祥的離開。

  因此,我衷心的期盼大家都能敞開心胸,不只要接納並尊重他人;更要反聞自
性----不管那個自性您稱他為上帝或是佛、阿拉、或是無限的潛能;不管您怎麼稱
呼他,我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告訴您:祂確實能帶給您平安、寧靜;而且在平安與寧
靜當中也才有清晰的頭腦去處理俗世的任何事;否則連身心正常無礙時都無法平靜
;那麼在臨終精神耗弱、身體瀕死的紛亂無意識中如何保持平靜與尊嚴?

  我喜歡打坐,因此接觸的人中亦都是修行者;在我的同修(學同樣方法的人)
中親自目睹耳聞許多見證;這些平常有禪定訓練的朋友有的在病中依然微笑的平靜
離開,有的毫無病痛的盤腿在帳蓬裡順利的前往他方世界;他們的離開不只不需要
他人的幫忙;甚至還能帶給週遭親友無限的愛力與信心;這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說:
活在當下才是臨終的最佳準備及關懷。

  活在當下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千辛萬難;一個觀察自我思緒的人一定都知
道:我們的思想真的如心猿意馬般控制不住。一個習於止觀的人一定會知道:我們的
念頭竟然如瀑布般奔流不止;同樣的,在臨終前的思緒雖如平常一般而無兩致,不
過,肉體和神識分離的過程以及對世俗恩愛名利的愛戀卻會使得心情更加的複雜與
不安。我有一個有瀕死經驗的姐姐;她雖不是一個嚴肅的修行者,不過平日也有短
時間的打坐及念佛;當她在被送進手術房後,神識便被關進一個暗無天日的房間;
這時的她神識清楚,知道如果出不了這個地方,那麼便是天人永隔了;不過最後她
的命還是被救了回來;我所要說的並不是她這個神奇體驗的內容,而是要說一件事
實:她在養病期間告訴我,平常她都會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可是奇怪的是,當時頭
腦雖然非常清楚,但是卻忘了念;她問我這是什麼原因?其實我很瞭解這是因為她
的念力比不上業力(基督教稱之為原罪)的緣故!因此如果沒有平常甚深的練習,
是不容易辦到的(特別是沒有信仰的人)因此我才會在前面說:(身、心、靈)活
在當下;才是超越死亡之道。

  本書是傅偉勳先生兼俱知識性及體驗性的綜合報告;生於一九三三年新竹市的
傅教授是本著悲心與願力為一般人所寫的生死書;內容包含宗教、哲學、心理學、
醫學等範疇;是一本讀之能啟迪人心,關懷生命、延續人類生命視野的巨著。我相
信書中的內容不只告訴我們他與癌症博鬥下身、心、靈的轉變歷程;因此我們該做
的不是讚嘆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從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反觀自照,瞭解那個不生
、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我,那時才能真正的活出生命的尊嚴;而當
我們臨命終了時,不但能平靜有尊嚴的離開,同時也能帶給周遭者無限的喜樂與平
安----這是我所深信的!願與有緣者共勉。

(本文獲臺東縣教師專書研讀特優獎)


『西藏生死書』是索甲仁波切自西藏中陰聞教得度經(即西藏度亡經)學習引導臨
終者及亡者的特殊技巧撰寫而成的一本臨終關懷的空前巨著。索甲出生在西藏;誕
生後即被看出是西藏傳統極富神祕色彩的轉世靈童;因此六個月大時就被送入上師
蔣楊欽哲的寺廟接受特殊的教育。索甲從小和最好的喇嘛參學,對於西藏傳統----
特別是藏傳佛教是再熟悉不過了!不過索甲成長後同時也受西方文明的滋潤;因此
他所扮演的正好是東西方文化交會點的溶合轉化者。

佛教經典因譯經的嚴謹及時代的差異,對一般沒有真正修行及古文素養的現代
人來說根本就難窺其堂奧,特別是藏傳佛教(藏密)其傳統的儀軌與修法又與今日
的顯教大異其趣,因此對外國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了。幸好索甲兼具兩種文化及宗
教之修持與瞭解;當他見到西方臨終關懷方興未艾的蓬勃景象時,便以宗教家『我
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胸懷撰寫出這本深入淺出的臨終關懷巨著;這實在是一
般尋常大眾莫大的福音。

從索甲撰稿的次第可知他將讀者設定在完全無佛學的基礎上。因此『在死亡的
鏡子中』他便將七歲時所親眼目睹周遭出家人的往生實錄開始;這種以自身體驗切
入主題的寫法,具有讓讀者無可置疑的信服力。在今天各大宗教中,幾乎都有超世
界的神秘經驗神跡;而神秘經驗是否可長可久仍要看此經驗者是不是能把此經驗應
用於當下生活中;一個無法應用神祕經驗於生活的人,最多只能常住於禪樂,對眾
生無有大利益(即枯禪,對他人並無多大幫助),當然也就不能生出悲智雙運的大
智慧。

這段話雖然是針對修行者來說的,但是對我們一般沒有真修行的人來說仍然適
用!因為往生(佛教名詞,佛教無死亡的觀念,即往他方世界投生之義)是聖凡同
具的現象;一個嚴肅的修行者在每天的禪坐修法中練習如何找到本具不生不滅、不
垢不淨、不增不減、非善非惡的真如本性----說的明白一點就是學習怎樣快樂的活
、自在的死。

一個進入解脫地的人是不受這個臭皮囊所束縛的;常人平時當然做不到。不過
當臨命終了時,我們就是不想離開這個肉體也是不成的;這是因為從未練習的緣故
。就因為從未練習,再加上對親情、美色、名利、慾望之留戀,使得往生時更加的
困難。索甲舉了幾個神奇但有說服力的往生例子後,就以極淺顯的文字將佛教基本
敘義"十二因緣"闡述開來。我常會告訴許多沒有宗教信仰者多看一些心靈典籍;特
別是對人生有深入體察的佛教"十二因緣"以及對人性充滿愛與希望的基督教新約聖
經----您當然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佛教徒或基督徒;不過當您從中受到啟發、當您從
中得到撫慰時,您也才有可能成為一位慰藉者。那時,您也才有真正為眾生永恆的
生命做出大利益的事。

經由對人生(特別是往生)的觀察與瞭解後,索甲接著告訴我們從『心』開始
----把心帶回家!事實上,一般人之所以那麼難往生,主要是心向外馳求的緣故,
因此,當我們重新調整處世的方向「把心帶回家』時,也才有可能改善我們的人生
。透過禪坐淨(靜)心修習正念的冶煉,從自然放鬆的安祥中,我們睽違以久的自
性將以智慧的光芒迴光返照,當這內在的光芒昇起時,種種無明的業將陸續的瓦解
,就如慧日之破黑暗一般,這個才是真正修持的無上心法,即索甲在西藏生死書中
所謂的"大圓滿法門"!不過修此法『需有具格上師的傳法(最少也要經其應許)和
開示指導,並且要完全純淨的信服那位上師,否則這些法絕對修不成功。』

八年多以前因緣和合;我幸運的進入修行的世界;多年來所接觸的也盡是嚴肅
的修行者(非一般經典派的論師),因此對索甲提到的種種內在境界和作法並不陌
生。在西藏生死書的讀者群中,對臨終關懷有興趣者,無疑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不過如果把臨終關懷當作是本書作者出書的最主要目的,那就真是大大誤解了作者
的初衷;其實臨終關懷只是索甲導引眾生進入『內修』的方便法罷了!

在我的周遭有許多因修真正『大圓滿法門』而坐脫立亡(禪坐及站立著往生)
的同修(學同一法門的人),有一位年近八十的朋友就是在竹林的帳棚中盤腿入涅
槃而往生的!另外,我的出家學生中,就有一位父親因對真上師有無可置疑的純淨
仰望,所以在未修法前就獲得上師內在的加持,於數日前便得知往生的時間而能預
先做準備。這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神話般的故事,卻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親友身上;
許多人並不相信,而有更多的人則根本就無緣接近這樣的上師,因此獲得解脫的機
會也就渺茫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人這麼需要臨時(死)抱佛腳惡補臨終關懷的
原因了!

在當今的顯教當中,有真修行者並非沒有,不過因為誤解金剛經『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意思,以為一切的神秘經驗都是有為
法(因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見不到如來(
真如本性----佛性)。事實上在釋迦牟尼所說的經典中,各種神奇不可思議的境界
隨處可見,而金剛經所說的是要他的弟子不要執著於某個等級而停滯不前;他的意
思並不是說有那些體驗者就是著了魔。在楞嚴經中,佛說了五十種可能讓弟子自以
為究竟解脫的陰魔;其實這雖然是一種陷井,不過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卻是修行證
悟前的修行次第,是真修行者衡量自我進步與否的準則。

但是今天眾多只研究『佛學』而不『學佛」的經論派卻視所有神秘經驗及內在
境界為異端,這真是大大誤解了釋佛的原意!在索甲書中所提到的『內在的光芒』
(自性光)是確實存在的。當民國八十年我在苗栗任教時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我在
毫無暗示下引導小朋友怎樣集中使用我們的『心眼』;結果百分之百的小朋友都見
到內在的光芒。請注意!這是在毫無預告下所得的結果----而我並不會催眠,也不
曾以任何的精神力或念力加諸這群小朋友身上。

在阿彌陀佛佛讚中有一句歌辭是這樣的:『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這句話明白的指出內在的靈光是這些千百億佛菩薩得以示現的根源;說的清楚
一點,在本來無一物的空靈中,靈光在唯心所造祈求中化現成諸佛菩薩的形象,因
為『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這個『內在的光芒」在達摩四行觀被稱做是『自性』的顯現。在索甲書中有四
個次第讓修者可融入;一是中陰第一階段:空大融入光明之中;接著是光明溶入結
合(聖尊)之中;第三階段是結合溶入智慧之中;如果這三階段修者能把握,那麼
接下來就是自性現前的大解脫、大自在的境地----這時候修者才能證得無所不在、
千處祈求千處現、不受時空限制的大智與大能。

前年在政府主導下所展開的宗教掃黑中,許多潛伏在宗教界的問題一夕之間被
媒體大量的報導了出來;對於這斬妖除魔的行動我完全同意,但是對於這些斂財侵
占外的宗教教義,我則主張不予干涉;特別是對所謂『新興宗教』教理的看法應該
有更寬廣審慎的包容心。在宋七力事件中,以發光照片塑造其聖哲的形象,因此在
宋案之後只要某人有發光的照片便被指為異端;而事件發生的當時也不見有人(特
別是那些常在電視上露臉的修行者)出來澄清與解釋發光現象。

當然我知道他們不敢出面是因為整個宗教界都同樣有接受供養的情形;為了避
免成為掃黑的對象所以還是閉嘴好!這對在紅塵中打滾的人來說也許不算錯;不過
對一個追求真理的修行者(尤其是以正道自居者)來說實有檢討的必要。內在的光
芒是臨終者躍入永恆世界的契機;如果我們認為執著內在的光不對,那麼當這些所
謂的修行者臨終見到這些光芒時,又要怎樣自處?光所代表的是希望、是道路、是
真理;不過從反觀自照中所得的智慧卻大多以愛力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臨終者的關
懷中除了極少數證得解脫者能在中陰協助他往生外;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真誠的關懷
與禱告。讓在臨終者神識逐漸與肉體分離時不再留戀於塵世的恩愛情仇;讓他沐浴
在慈愛祥和的慈光中;要讓他瞭解光中所蘊含的智慧、愛力與能量才是我們的真如
本性;我們原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我們原就自在解脫。苟能如此;那麼死亡帶我
們的不再是悲淒,而是重生的喜悅;這也才真正符合『往生』的真義。

索甲仁波切以這種深入淺出的慈愛語調以英文寫成本書,使西方社會對東方古
老生死學有更進一步的暸解;其貢獻及所獲得的熱烈回響,從世界各大報的書評中
就可看出。而國內張老師文化公司深覺鄭振煌先生所譯的這本書確能啟迪人心、淨
化社會,因而出版了這本書;希望大家都能如法修行----先做好準備----不要臨"死
"才要抱佛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ssrabbit829 的頭像
    tessrabbit829

    tessrabbit829的部落格

    tessrabbit8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